阿德勒:人是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获得真正的幸福。
瑶妈是我一个很好的闺蜜,3年前跟瑶爸离了婚,女儿瑶瑶上小学1年级,因为懂事又乖巧,常常成为朋友们夸赞和羡慕的对象。然而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让瑶妈突然觉悟,女儿这种看似“懂事”,实则“讨好”的性格,并非什么好现象。
前几天,瑶妈在给瑶瑶洗澡换衣服的时候,
发现瑶瑶的裤子湿哒哒地半干着,一问之下才知道,女儿情急在学校尿了裤子,因为坐在靠窗的位置,怕被老师同学发现,就一直没有离开座位,一个下午都无心听课,祈祷着自己的裤子能赶在放学前干了,不被老师同学发现。“为什么不早一些去厕所”“为什么不敢告诉老师”妈妈一再追问下,瑶瑶越哭越惨,之后才坦白,因为当时是一节公开课,老师安排好了举手发言的秩序,她不敢打破,怕老师责怪。
瑶妈又急又气,“那为何回家的时候不换裤子”,瑶瑶胆怯地回答:“怕你不高兴,妈妈你已经很忙了,我不想给你添麻烦。”那天,瑶妈想了很久,其实这几年来这孩子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都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她可以牺牲自己的需求、感受,来“讨好”整个世界,以获得更多的接纳。瑶妈还想到了这孩子常常提心吊胆地说的一些话,比如“妈妈你永远会跟我在一起的对吗”“妈妈你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对吗”,然而,这种“懂事”外壳下的“讨好”实在令人担忧。
我几乎是看着瑶瑶长大的,深知这个娃过去也曾是个令人头疼的“熊孩子”,之所以变成如今那么“乖巧”,主要还是因为爸妈之间的关系。瑶妈和瑶爸感情刚出问题那会,关系剑拔弩张,俩人一碰到就互喷火药。当时的瑶瑶才4岁多,在她眼里,这个世界彻底变了:妈妈突然变得脾气暴躁,爸爸变得很少回家,每次回家都会把门摔得重重的,留下妈妈一个人默默啜泣……
每回大吵之后,瑶妈常常抱着电话向我倾诉,我在安抚她的同时,常常会问起,瑶瑶此刻在干什么?因为我最担心的是,他俩会在孩子面前互相伤害。
那阵子,瑶妈总是想到以前二人世界时的好,感情出问题全因为孩子的出生,加上对于瑶爸的怨恨,以及对于未来要独自一人带孩子的恐惧……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她对着孩子说了一些气话:“瑶瑶你以后跟着爸爸吧,爸爸那边还会有个阿姨照顾你”“过几天妈妈就把你送到爸爸那边去,以后就由爸爸来照顾你”……
对于从小就是妈妈一手带大的瑶瑶来说,
这些话让她意识到:妈妈竟然有可能会离开自己。她也根本不明白,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妈妈可能抛弃自己,或许孩子每一次沉默,都是在反思自己是否有哪里做得不够好。
也是从那阵子开始,瑶瑶过去天真活泼的样子开始褪去,变得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一个成熟懂事的乖小孩:她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出妈妈心情不好,然后蹭上去安慰;妈妈叠衣服的时候,她会在旁边帮着叠;妈妈接电话的时候,她会小心翼翼地在旁边竖着耳朵听,等妈妈挂了电话,轻声地询问是不是爸爸打来的……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迎合妈妈的需求,用“乖巧”“懂事”“听话”来讨好妈妈,或许孩子心底里的目的,仅仅是希望妈妈不要离开自己。3孩子的这些令人心疼的“懂事”,其实只不过是“懂”父母的需求和面子,在这些孩子的认知里,父母的爱和关注都是“有条件”的,只有ta们“懂”父母的需求,并迎合父母的期望,才能够得到爱和关注,保证自己不被抛弃。
所以,父母们更应该“懂”孩子内心的想法——
是什么形成了ta们的“讨好”模式?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极力去避免这些情境的发生——
有些关系紧张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妈妈会离开自己,ta根本分不清,父母的若即若离是因为自己不够乖,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于是,ta必须学会通过“乖巧”来取悦父母,避免被抛弃。
有些父母情绪不稳定,时常无缘无故地焦虑、发火或者冷暴力,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波动,从而变得紧张、焦虑,因为孩子会困惑,是不是因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让爸妈不开心。
讨好和迎合其实是内心无价值感的呈现,对于一个幼年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是弱小而无助的,需要依附于成人无条件的关注和保护才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