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 需要孩子提前学些什么? 这些东西, 比会拼音、会写字重要的多

作者:志锋记旅行 07-03阅读:3095次

很多处于幼小衔接的家长们,都会非常焦虑,怕孩子跟不上,总是提前让孩子学了拼音,写了汉字。

其实,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并不多,知识点也不难,孩子完全有足够的时间掌握这些知识。

一年级的数学:上册,会20以内的加减法,会比大小,认识时间,认识基本图形;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能识别方向。

一年级的语文:上册,会拼音和会写100多个生字,这100多个生字里还包括一二三四,上下左右这些简单的汉字。下册,没有拼音了,只需要会写200多个生字,知道这些字怎么用。(这是苏教版的要求,人教版比苏教版相对容易一些)

就这些内容,用一年的时间学完,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真的不难,所以,家长们不用急于让孩子们抢跑。

有些家长说,老师讲的快,孩子还没听明白,就开始讲新知识。其实,这是带有一定误导性的传言,不是老师的问题。一年级就那些内容,老师讲的再快,也不可能把二级的知识提前教了。

教学大纲上,对知识的教学时间是有严格要求的,孩子是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知识点。

但为什么有些孩子,觉得快,跟不上呢?其实,是在入学前,孩子应有的很多能力,没有得到基本的发展,这才导致孩子学习上有些吃力。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一是孩子能力发展水平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二是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幼儿园和小学是不同的,幼儿园对孩子的各种能力,要求的不高,而且以基本的生活能力为主进行锻炼。但是,小学阶段,孩子各项综合能力就要提上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优秀的私立小学要进行面试。而面试的内容,大多考验孩子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反应能力等等。

在学校里,让老师感到头痛的不是那些在入学前缺少知识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的孩子。

我们如果在入学前,把孩子应有的能力锻炼一下,一年级的知识内容,对孩子来说,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一、思考的能力

人类会思考是与生俱来的。让孩子独立地思考,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是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源泉。

新课标,要求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问题”最多的孩子。

其实,培养这个能力很简单,就是大人多问几个为什么。

家门口有一家包子铺,我经常会带孩子去买包子。

我问孩子,早中晚这三个时间段,你觉得那个时间包子卖的最多?

孩子想了想,告诉我是晚上。我问为什么?

孩子说:早上买包子的,是做早餐的。中午,大家都吃米饭和面条,很少有人吃包子。但是晚上,有人买来当晚餐,还有人会买来为明天早餐做准备。所以,晚上卖的最多。

做为家长,有时面对孩子的问题适当地卖一下关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不管对与不对,起码孩子用他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思考了。

二、识字的能力。

我不提倡孩子过早的写字,但是,提前识字,对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旦孩子有一定的识字量。孩子就能随意地挑选并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这是增进孩子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吸收的良好途径。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倡识字与写字分开,就是要求认识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目的是为孩子构建立体的阅读构架。

一年级的第一册教材,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400个常用的汉字,但要求会写,只有其中的100多个,这就突出了识字这个重点。

三、 倾听的能力。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

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信息接受方式。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并不善于“听”,总是会忽略掉很多需要的注意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课堂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没记住,因为不善于听,孩子们把关键的信息都给漏掉了。

其实,这和大人们平时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是不是很多妈妈,觉得自己有孩子以后,变得啰嗦了?可不管怎么啰嗦,发现孩子们还是听不进?

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反复地说。

一句话说的多了,就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同样的话说了第二遍,那么,第一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第二三四遍,那么先前说过的,就成了大可不必去听,不必去记的废话了。

这样啰嗦的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辨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不利的影响。

四、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五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三遍。孩子写成什么样的都有,有三个字写五遍的,有一个字写三遍的,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布置过作业。

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好靠千叮咛、万嘱咐的提醒才能记住,这就是听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偏弱造成的。

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谈话,不要用重叠词,语言要逐渐规范、精炼。

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听完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来消化体会其中的语句、语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给孩子适当地布置一些带有指令性语言的任务。比如,请你去拿一张凳子;请你去拿一张高的凳子;请你去阳台上,拿一张高的凳子。

五、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私立小学的,在入学报名时都会安排一次与孩子面对面的考察,考察多数为谈话式的交流。所以,对于这场“谈话”,孩子的表达能力如何往往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印象分。

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入学以后,老师们也通常会对这样的孩子更青睐——口齿清晰、善于表达,在课堂上能踊跃举手发言,并且对许多事物能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有一些孩子,不爱说话,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

孩子们,受到经验的局限和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词汇量是比较贫乏,往往会出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现象。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积累语言素材。

经验的得来则离不开观察。教会孩子多观察,使他们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幼儿说起话来就会“言之有物”。另外,每天一定要单独留出时间来与孩子交谈,有意识地提一些小朋友既熟悉又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养成连续表达的习惯。

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不管教师怎样教或教什么,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学,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对教师所教知识进行感知、分析和记忆。所以,注意力是否集中,是非常的关键。

低年级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力基本是被动的。他们容易受外界新鲜、运动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分散注意力。

随着老师向学生提出各种学习任务,学习仅靠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要求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

在孩子入学前,训练一下注意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让孩子自己听语音故事来发展他的有意注意。在听故事前先提出几个问题,让他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你的问题。还可以要求他边听边记住故事的内容,然后把故事复述给你听。

七、人际交际能力

幼儿园三年,孩子们已经适应和习惯目前的人际环境,到了小学,一切都是新的,班里的小同学是陌生的,环境是陌生的,连作息方式都是陌生的,孩子们会有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和新的小同学成为朋友,能帮助孩子尽快融于到新环境里。

有些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明显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他们在路上看见老师就绕道走,有些个性羞怯的孩子不敢主动和教师交流,即使是课上问问题都很困难,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课间活动时候,也有一些交往能力弱的孩子只是看着别的孩子打打闹闹,而自己却不敢参与其中。另外,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是出现矛盾最多的群体,他们当中很多人不懂得谦让,还有一部分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抢占或故意破坏别人的玩具,抢先向老师“告状”,缺乏相应的同情心。

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去一些,能与其它孩子互动的地方,不要常时间宅在家里。可以给孩子一个购物清单,让孩子自己寻求营业员的帮助,完成购物。教会孩子礼貌用语正确的使用,学会和认识的人主动打招呼。

八、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只有孩子有任务意识,才会主动的去完成学习上的任务。

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倒垃圾等,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树立规则意识。上小学的孩子受照顾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孩子自己照料自己。树立规则和安全意识,有助于孩子们保护自己。

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要率先树立榜样,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这将为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会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能力产生很重要的帮助。

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

我想其检测的敏感指标可不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概括

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