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 育儿即是育己, 要么陪孩子一起成长, 要么孩子随你一起沉沦

作者:木棉之城的爱 07-05阅读:5907次

一次陪孩子去上培训课,一进门就看到一对家长夫妇正和学校老师吵吵,甚是激烈。

一时无法上课,任课老师只好临时把孩子们安置到隔壁教室去玩儿,众多家长也只得坐在外面冷眼旁观,或悄声议论。

后来由于动粗弄坏了门,一方要求赔偿未果欲报警,另一方似乎出了心头之气抱着孩子准备离开,双方你推我搡,自然又是一番争执。

一个小男孩一直在边上吓得直大哭,直到被抱着出门时,手还趁势紧紧抓着门框不放,撕心裂肺地哭喊着“亲爱的爸爸……”云云。两个家长自然无暇抚慰,孩子的声音愈发号啕沙哑,在空洞的楼道间不时回荡。

旁观的都是带孩子来上课的家长,议论最多的自然也是由此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的确,孰对孰错其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打一闹对孩子造成的阴影。就像当时一位妈妈说的,自己也曾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与别人撕扯争执过,尽管明显是对方的过错,事出有因,可孩子却一直记着自己当时的“凶猛”表现。

估计那天的一幕,也一时难以从那个小男孩的成长记忆中抹去。

其实又岂止是那个当事的小男孩,还有众多来上课的孩子,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不知他们又会怎么看待大人间的这场闹剧。

后来听目击者说,因为孩子参加一选拔赛未能晋级哭了,家长却觉得自己孩子不错,于是不愿意,便找老师理论来了。

而更奇葩的是,没能晋级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起初一家三口都出电梯准备离开了,而男的看着孩子哭,心却有不甘,说有些不服;女的便激他,让他快去找他们,于是夫唱妇随,又带着孩子返回去要说法了。后来的故事便如期上映。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真是奇葩的一对大活宝。

经这么一闹腾,家长自然是该说的话也说了,不该坏的门也弄了,对方似乎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为己为孩子,确是逞能解气了。

可孩子呢?会觉得解气么?

尽管当时听不清那男孩在哭喊什么,但他歇斯底里的无助的样子早已说明一切。

所以说难听点,与其说是那对家长在为孩子出气,倒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打着维护孩子的名义在发泄个人情绪。

其实,哪怕孩子真的受到什么不公或委屈,只要没受到伤害,我想也一定有比这更理智更得体更妥善更合适的处理办法。

在孩子面前,有时父母保持自己为人处事的良好风度比处理事情本身更重要。

否则,即便是以孩子的名义,你的所作所为维护的恰恰不是孩子,解一时之气的只是你自己,伤害的却是孩子自身。

毕竟,孩子并不懂得那么多道道,也明白不了那么多前因后果,更理解不了家长一时难以自己的气头。他只能在一旁傻傻地看着,就像独自观看一部恐怖片一样,内心充满着说不清的恐惧,需要父母的抚慰,父母却又正好是片里的主角。

家长的所为便像电影里的某个片段一样,深深地印在孩子幼小的脑海里,不管你多么理直气壮,多么耀武扬威,无关是非,无关亲疏,孩子所能感受到的,除了无助与恐惧,只有更加无助与更加恐惧。

一种负能量,就在你的无意识间,悄然完成了向孩子的完美传递。

尽管,护犊子都是父母的天性使然,但由你主观的某种下意识行为带来的无意识后果,却是不及所料或非人所愿的。

而这种无意识,对孩子所造成的伤害才是最最可怕的。可怕就可怕在往往让人不知不觉,你却乐此不疲。

如果说有种言谈身教“润物细无声”,是种感染,是种熏陶的话,那么还有一种上行下效“细雨湿衣看不见”,则无非又是种传染,是种贻误。

就像那两位家长,连他们自己都不能客观承认存在的差距,反而自我感觉良好,孩子自然更不会真心看到自身的不足,或许只会变得更加自大。

他们不能理性对待遇到的一次小小挫折,孩子自然也失去了一次接受“挫折教育”的良机,这样只会变得更加脆弱。

他们不能冷静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孩子自然也不知该怎样理智处事,如此只会变得更加急躁。

他们习惯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非要与人争个高低,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包容,只会得理不饶人不肯吃一丁点亏,也许还会变得更加刻薄。

父为子影,这样说可能有些绝对。但“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你是孩子的一个榜样,孩子自然也是你的一面镜子,照出的多半是你某一面的真容。

孩子可能不幸比你有过而无及,也可能有幸比你更强。但你所有无意识的愚蠢行为都必定会在孩子的心里投下阴影,甚至打上烙印,终将会成为其人格基因中抹不去的一个胎记。

只不过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被凸显了,有些被掩盖了;有些不幸被逐渐放大了,有些幸好被慢慢缩小了。但不管怎样,终究是存在的,只是没到暴露的时候,抑或本来就一直裸露着,而你却早已麻木,毫无察觉。

还是莫言说得有道理,教育分为“潜教育”和“显教育”,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斯言极是。

难怪有人说,父母就是原件,家庭就是复印机,孩子就是复印件。倘若复印件上有错字,应该改的是原件而不是复印件。

没错,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输出者,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自身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

之所以说“好妈妈(爸爸)胜过好老师”,绝不是因为父母比老师懂得更多的知识,而是父母会给孩子更深的人格影响,更深的人生指引。

这与你的知识薄寡、人格高低无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话一点不假。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也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努力朝那个想要的样子去努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育儿即是育己,我们要么陪孩子一起成长,要么让孩子随自己一起沉沦。

行文至此,而我却更想说:育儿更是一场悲壮的修行!

一路上,我们必须不断审视自己、修正自我,努力以更好的自己去引领孩子走向诗的远方。

哪怕不能成全自己,也要始终保持行走的姿势。

因为,孩子是我们转世的灵魂,在他们面前,我们应该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