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你的笑 | 感谢王者荣耀, 让我学会怎么教孩子!

作者:稀饭你的笑 07-16阅读:3139次

简直令人发指!

最近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有人玩游戏,连楼下遛个娃都能看到一群小学生拿着手机在组团玩游戏,那架势,很像老炮儿们在“茬架”,老投入了。玩了许久之后,父母们几番催促,连拖带拽,这才都不情愿的散去了。

几位家长闲聊起来:哎,这游戏太害人了,孩子就是老想玩,拦也拦不住。

前段时间有个老师怒言“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言之凿凿情绪激奋,声称是毁掉孩子的洪水猛兽。

毁掉不敢断言,然而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王者荣耀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日在线人数已达5000万,也就是说,每7人中至少有1个人在玩王者荣耀,这其中,超过一半是23岁以下人群。

这两天官媒也开始陆续发声:全民玩游戏的沉迷问题看起来的确有点严重。

作为一个游戏公司的前PR manager,游戏玩得不多,痴人见了不少。太多在现实世界活得无趣的人都在虚拟世界里找寻自己。我觉得“生活无聊的锅,游戏不背。”必须要吐槽两句:如果你提供了比游戏更有趣的刺激,那么谁会抱着键盘和鼠标痴坐忘我?就好比:如果老师的讲课足够有趣,那么学生怎么会不停的玩手机?如果孩子的社交情况很理想,和同学出去聚会踢球参与户外活动那么有趣,谁要玩游戏?

成年人面对游戏尚且如此容易“成瘾”,何况是孩子。自控力这种东西,在强大的游戏和电子产品面前,如果不加引导,真的太难了!

除了游戏,市面上很多针对小宝宝的视频和音像作品,都举着儿童早期教育的大旗,但并没有任何实际的科学证据表明,对孩子的智力或者大脑发育有作用。优质的教育媒介有积极正面影响的背景,一定是建立在孩子能够理解它的涵义。而从规律来讲,2岁以内的宝宝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

撇开对视力的影响,数字媒体(包括游戏)的收看属于被动学习,屏幕的鲜艳色彩、音频互动等声光电的观看体验,对宝宝很有吸引力,容易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发展。研究表明,一些语言发育较晚和社交障碍儿童的出现和父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有关。

与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比电子产品更有价值。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不仅涉及到信息、知识的交流,抚养人的眼神、肢体、语气甚至表情都能够对孩子的语言理解、认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等有很大的促进。

美国儿科学会在2011年做了一个大型的调查。调查显示,90%的父母说他们有给过两岁以下孩子看某些数字媒体的经验。全美国两岁以下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或者智能设备的时间是1-2小时。到三岁的时候,几乎1/3的美国孩子的卧室有一台电视。根据儿科学会的指南,我们建议:

尽可能不要让2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者使用手机看视频,如实在必须这样的话,也尽量缩短时间,不推荐2岁以下孩子看任何电子媒体。

如果父母实在抽不开身来陪孩子玩,也尽可能不要打开电视,而应该在能监看到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玩玩具。比如说,母亲需要做饭的时候,不要打开电视省事,而最好让孩子在附近的地板上玩适合年龄的玩具。

不要在孩子的卧室放任何荧屏,包括电视,计算机,平板电脑等。

要记住,即便不给孩子看,自己在陪孩子玩的时候边看电视或者手机也是对孩子不利的。

就餐的时候,不要开着电视,而应该关掉,专心和孩子一起就餐。

老调重弹: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平时如果总当着孩子面刷游戏、玩手机、看视频,他自然觉得电子产品很有吸引力,有些父母、老人或者保姆带的宝宝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会开电视开视频等等,也容易导致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这点父母需要自我审视一下,我们是孩子成长环境的提供者和创设者,来自家长的刺激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当然,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脱离手机或者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确实给我们提供了高效和便利,但是做到陪孩子玩的时候不看电子产品,是我们陪伴孩子玩耍最基础的底线。

如果宝宝已经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父母需要适时引导,及时吸引孩子注意力,通过父母带领一起亲子游戏、讲故事、唱歌、探索大自然、户外活动等形式,增加孩子的游戏时间,或者与小伙伴约好出去活动。只有当孩子觉得与人相处比视频有趣自然时,就会不再沉迷电子产品了。

切记:家庭教育主角永远是父母。不要让“手机妈妈”和“游戏爸爸”成为孩子成长的主角。

如果孩子可以沉迷游戏,那也可以沉迷学习。

关键在于:如何让生活变得有趣?对于孩子来讲,如何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有趣高效?这个就要和游戏来学习啦!

① 目标明确:游戏的目标特别直接,主线任务就是打怪升级,或许还有很多副线任务的设计,然而“赢”就是第一位的。所以帮助孩子制定学习任务的时候,也一定不要好高骛远,每次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好的飞跃!

② 时间限定:一般来讲如果太长时间的任务很难专注,10分钟-20分钟的短时回合制游戏真的很碎片化,而且不会觉得冗杂。学习也不要没完没了的堆砌任务,短时高效切换频道,越是简单的任务越容易及时完成。比如一次背诵几个单词,一次练习两首歌曲,一次完成20分钟作业,有时间设定才有高效完成度。

③ 即时奖励:游戏特别直接的一点就是只要进攻就有回报,战斗值、分数、装备、排名几乎是实时展现的。或许我们也可以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赞美、小而实用的物质奖励来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获得“实时反馈”,比如我看到一些美国小学生如果阅读10本书可以换贴纸、50本书换卡通玩偶、100本书换奖励徽章等,孩子能不喜欢这样的“成长游戏”吗?

④ 社群互动:现在游戏体验越来越好可不仅体现在画面或者竞技设计,SNS社交引入也让孩子们形成了紧密的社群关系。比如儿子和他的铁哥们喊一嗓子“哎,快来,咱俩拼一局”几个小伙伴高下立判,不仅是玩还有“竞争”,这一点上如果可以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借鉴也是威力无穷的。比如娃在赖床,我和孩子说“你最喜欢的XX已经醒来在楼下骑小车了,你要不要和他比赛看谁骑得更快?”都不用我催促,立马自己穿衣穿鞋自己下楼,如果没有这样的“朋辈竞争”我想我叨叨半小时也不见得有什么进展。

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向游戏学习,“上瘾”是一门学问,让孩子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上瘾,像沉迷游戏一样享受探索世界的乐趣,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