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先来讨论“乖”的定义。“中国式的乖”一般意味着:听大人的话,按大人的要求来做;懂得察言观色,知道怎么样做来取悦大人;做事很自觉,不让人操心;压抑自己的需要,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和不满情绪;一直表现得开开心心、无忧无虑;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意义上的乖孩子基本可以等同于“丧失自我,戴着假面生活的孩子”。
从小到大,他的个人意志一直处于被压抑、被控制的状态,并且内化了父母的观念和需要,本能地按父母的意愿行事。他们的个人价值只立足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只有他人认可自己,或者自己符合了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好”的标准,他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否则,他就有可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小的时候,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评价标准相对单一,“乖孩子”们只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取得一些荣誉,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个人价值。但他们进入社会后,发现人际关系相比之前复杂了很多,获得他人认可的方式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明确、单一,而想要符合“好”的标准,也不再是单纯靠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这早已不是只要听妈妈的话就能万事无忧的世界了,“乖孩子”们被丢进了一个异域世界中,过往奉行的法则、掌握的技能一下子都失灵了。
人的安全感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对外界的掌控感,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对眼前的生活既无能为力,也不知该如何提升、改变自己,更发现要实现个人的价值看起来无比艰难、渺茫,他肯定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而且,曾经给他们带来快乐和价值的皇冠,现在成为了直刺入脑的荆棘环,这种巨大的反差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茫然、愤怒,更是直刺心底。所以,孩子还是不要那么“乖”为好。
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个懂事的孩子,特别是看到别人家孩子乖巧讨人喜欢、逢人就“叔叔”“阿姨”的时候。两个妈妈分别带着3岁多的孩子在汽车人玩具店门口徘徊,孩子眼里满是喜爱,不时回头看看妈妈,就像再说“妈妈,给我买一个吧!”,只是还没有开口,妈妈们看了看价格,开始给孩子解释,宝贝,妈妈已经给你买了很多汽车人玩具了。。。。。。还没说完,这个孩子就撒娇了:这个汽车人的两个手臂颜色是不一样的,我很喜欢这种,就买这一个吧,以后就不买了。妈妈宠溺的看看孩子,虽然贵了点,但是能承受,那就买了吧,孩子的开心实在难得。
朋友的孩子没有说什么,只是眼睛一直盯着这个已经买下来的玩具。妈妈在付款的时候和店主说要买两个一样的,一个送给朋友家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回头看了看自己妈妈的表情,赶忙说,阿姨,我不要,我家里有很多了。。。。。。正在付钱的妈妈看看孩子欲言又止的表情,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对方家庭条件比自己家还要富裕不少。回家路上,孩子一路上心都显得兴奋极了,一直把玩汽车人,而朋友的孩子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那个两只手臂颜色不一样的汽车人玩具。看到朋友家这么“懂事”的孩子,他的父母可是相当自豪的,甚至有时候会炫耀一下自己带娃的“成绩”。
但是这样的“懂事”,完全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成熟。这更多的算是一种害怕,因为害怕妈妈不喜欢“看到玩具就想要”这样的自己,为了变成父母喜欢的样子,获得父母的关注和夸奖,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和天性,同时也丧失了自我和自信。有人说,“懂事”分为两种,一种是压抑自己的欲望,为了讨好父母,努力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另一种是理解了家庭的困难,把自己的欲望深藏在内心深处。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呢?是否已经成熟到可以理解家庭困难了呢?如果没有,你还想要一个“懂事”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