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何心理两性化比男性化和女性化好?

作者:互联网 08-25阅读:1484次

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何心理两性化比男性化和女性化好?

心理学上男性化是什么?女性化又是什么?

要理解什么是心理学上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就需要知道什么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固着的、传统的而且通常是被曲解的对一类人的观念。我们自己觉得自己是男是女和我们到底是男性化还是女性化一点关系都没有。根据Williams和Best对全世界30个地区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的研究,你可以一一对应的看看自己更男性化还是更女性化。

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积极、固执、冒险、寻求快乐、攻击性、精确、傲慢、快速、专制、理性、能干、现实、粗糙、不计后果、自以为是、足智多谋、自信、刚硬、勇敢、精力充沛、残酷、精明、坚决、炫耀、混乱、坚定、上进、苛刻、冷静、吝啬、个人主义、感觉迟钝、创造力、吃苦耐劳、吵闹、肆无忌惮、讨厌。

女性化的刻板印象:感情深厚、紧张、欣赏、耐心、谨慎、令人愉快、易变、规矩、迷人、自我、抱怨、敏感、复杂、感伤、烦恼、性感、依赖、害羞、幻想、好心、情绪化、世故、激动、顺从、挑剔、容易被影响、可怕、迷信、情绪易变、多话、傻乎乎、胆小、宽容、暴躁、琐碎、没有野心、急躁、谅解、温和、不稳定、想象力、热情、仁慈、软弱、焦虑。

性别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儿童一般在2岁半到3岁半开始理解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过了这个时期还没形成就得赶紧看心理咨询师了。

心理动力学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恰当的性别特征形成要求男孩与父亲保持同一性,而女孩与母亲保持同一性。当孩子在3-6岁化解了恋父和恋母情结后,性别同一性完全形成。当然后续实验表明其实孩子在1岁之后就开始产生各自性别角色的特点了。

社会学习理论方面,社会学习理论家们用观察学习、同一性和社会化过程来解释性别特征形成的行为的发展。孩子会通过观察学习来学习那些被认为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而同一性被认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奖励和惩罚影响了孩子对同性成人行为模式的模仿。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会开始教导孩子那些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父母期许的行为出现时,孩子就会得到奖励,反之就会得到惩罚。

认知发展理论方面,柯尔伯格认为性别特征形成不是环境影响的产物。孩子在积极的对性别形成了概念和图式,然后让自己的行为与之符合。孩子在3岁左右形成性别认同,在4-5岁左右形成性别稳定的概念,在8-9岁的时候形成性格恒定的概念。性格稳定指孩子知道性格终身不变。性格恒定指孩子知道外表和穿着等方面改变了也不能改变性格。当然后续研究表明孩子18个月左右就形成了性别认同的概念。

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何心理两性化比男性化和女性化好?

心理两性化是什么?好在哪里?

心理学家贝恩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人格维度。所以一个人有男性化特征的同时也可以有女性化特征。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男性化的特征和女性化的特征,那么就可以说他是心理两性化的人。心理两性化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状况而表现出更多适应性的行为。需要男性化的时候就男性化,需要女性化的时候就女性化。根据心理学研究,这样的人通常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也通常能取得更多成就。

小编谢谢大家的关注!欢迎大家留言想看到的文章,想了解的知识,以及想发表的感慨!经典的,小编会经典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