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可是对父母对家庭,却是赤裸裸的厌弃,直言不讳的说“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甜甜圈父母交流群里也在讨论这件事儿,不过,舆论却呈现了两极分化,有人赞小孩一针见血,有思想有见地,有人却说,这是鸡血教育下的“功利冷血”娃,父母的教育一定也同样出于私心。小孩和父母,谁的错误更多呢?圈圈你怎么看呢?
甜甜圈精要回答
原帖圈圈看了,发帖人特意强调了这个孩子的优秀,但这所谓的优秀指的只是学业和才能上的突出而已,从楼主的描述看,这个孩子已经失去了这个年龄应有的单纯,图样图森破,会奥数轮滑围棋了不起啊!高中以后再拿第一试试,英语溜的一大把,小小年纪这么狂拽炫酷,瞧不起儿童手表啊!
从头到尾,说的都是“父母给的他不够”“父母不负责任”“父母应该如何,不该如何”,他不想让父母要二胎,因为自己知道,父母光是供他学这些才艺都是有压力的。
事实上,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父母会因此增加经济负担,工作更加辛苦,而是多出来的那个孩子,很有可能会降低他的生活条件,抢夺他的教育机会。
对未来的规划,锻炼身体是未来长高,下围棋是训练思维,苦学英语是将来能出国,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能让10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无论如何男孩的家庭教育都是存在问题的。
家里开十几万元的日产车,似乎也就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上,家长就要承担高额的补习费用,大概孩子们也没少比过谁家的家庭条件好,谁穿的衣服更有钱,谁的爸爸开的车更豪!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自身的的物质、精神追求还在原地踏步,想通过强硬的教育改变孩子的未来,而不考虑孩子的真实处境和心理活动(攀比),这样的只会培养一个“冷血又功利”的孩子。
当父母竭力给孩子创造更上层的教育环境时,孩子内心自卑不满的小魔鬼却逐渐长大,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永远横梗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爆炸是早晚的事,不是10岁,就是20岁。
从发帖的网友描述看来,小男孩的家长忽略了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你要争气,你必须听话!”"讨厌爸爸和别人炫耀我把围棋下的多好”“爱就是朋友圈晒我的成绩,晒我吃饭照片吗,也没问我愿意不愿意。”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本能就知道父母的爱是不是真心的?是不是纯粹的?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小宝宝,也能完全感受到父母内心的情绪。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成绩单,把孩子的成绩和行为视为炫耀的资本,而忽略了孩子是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给孩子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
那么家长的功利心和自私就会耳濡目染给孩子,家长的专治手段压迫着孩子,不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才奇怪呢。
那同样是普通人家的小孩,为什么有些小孩子心理很健康,有些则会嫌弃自己的父母呢?可能最本质的原因存在于——所有嫌弃自己的孩子的人,本质上自己也嫌弃自己!
举个例子:
父母自己骑自行车,却告诉小孩要好好学习以后开轿车,潜台词就是骑自行车的不如开汽车的?
父母自己住着小平房,却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以后住别墅,那住平房的就是低人一等?
父母自己从事一份普通的工作,却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以后要进写字楼,是不是农民工人环卫工就是不够体面的职业?
在这种气氛中,你还指望孩子不嫌弃自己,不嫌弃家长吗?很多家长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作为育儿的起点,却不明白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甚至夫妻关系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直接因素。
所以一个聪明的家长,不是一味“砸钱”,穷尽一切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不是强调“听话”,就是养出一个聪明绝顶的乖孩子。而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让他们不管未来经历什么,是贫穷还是富贵,都可以赖以立身处世。
谁都不是天生会做父母,孩子和父母都没有对错之分,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孩子在慢慢的成长,父母也在笨拙的学习。
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