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育内向的孩子,根本不愁他没出息!

作者:拾月酱Sailino 01-31阅读:4384次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这个世界是属于那些“口才好”,“能言善辩”,“长袖善舞”,“会交际”的人的。

他们仿佛自带主角光环,在哪儿都是焦点,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跟着TA走了。

然后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推出一个结论来:“成功人士必然是外向的、善于和人交往的人,相应地,内向就是需要被纠正的性格缺陷。”

这么看好像也没什么毛病,毕竟我们确实是更喜欢和那些风趣健谈的人来往,对于那些慢热羞怯的人,我们往往没有那么多耐心留给他们。

于是,家里孩子稍稍有点内向的表现,家长先急了……

“见了人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敢打?真是小家子气!”

“那些都是跟你一样大的小朋友?你怕什么?快去跟人家玩啊!”

“你这么内向,以后可怎么有出息呀……”

……

内向的人没出息?这可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误解了好么!

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旅行时突然有了关于写作的灵感,却连根笔都不好意思根人借……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甚至还认为内向是一件好事,他觉得内向的人更具有专注力,去思考棘手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高智商代表队成员爱因斯坦本人也是个内向的人,他说:“创造性思维是受到单调的平静生活和寂寞所刺激来的。”

没有这些内向的人,我们的世界可能就不会有谷歌、万有引力不会被发现、没有肖邦的《夜曲》……

内向是缺陷?

首先,内向不是自闭症,也不意味着孩子就自卑或者懦弱。

内向也是一种正常的性格,不是心理缺陷,也不需要强行被扭转改变。

外向和内向的孩子,获得心理满足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外向的孩子更倾向于在人前展现自己健谈、活泼、优秀的交际能力来获得心理满足感;内向的孩子则更倾向于独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思考,或者自娱自乐,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感。

这两种性格天差地别,如果你强行想改变孩子的内向,无异于逼着外向的孩子天天不与人交谈,把他关在房间里自己玩耍一样。虽然不至于把孩子逼疯,不过,他们被迫呆在自己感觉不舒适的地方,会感到极大的焦虑和不适。

孩子不爱说话的小秘密

有两位插画师用一组图完美阐释了内向型人和外向型人的区别。

内向型人的脑神经回路比较长

经过研究发现,内向型人更倾向于深思熟虑的行动,一件事情在过大脑时要经历比外向型人更长的神经回路,他们在加工信息的时候,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这类人更加稳重,也更加专注。

他们喜欢观察,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碰到事情的时候,相对比较镇定沉着。

所以,你的孩子总是不和人打招呼,大多都不是因为不懂礼貌,而是他在默默打量眼前的人,并思考自己是否有见过这个人,这个人是谁之类的问题……

内向型人唤醒水平较低

上面说到外向型的孩子通过和人交流和交际来获得心理满足感,而内向的孩子更倾向于独处来获得能量,他们不太需要外界的刺激。

正因为他们更执着于向内追求力量,他们拥有更强大的专注力,这种孩子一般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就能做出成果。

如果你家孩子是个内向型,不妨多观察一下他,看他是不是更擅长做拼图之类的复杂的游戏和工作,安静稳重的他们,在这方面一般比外向的孩子表现更突出。

内向型人都是“懒人”

不少内向型人都觉得和人交往是件麻烦的事情……

比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相处,他们更愿意窝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阅读、思考、探索内心世界来获得愉悦。

虽然看起来这样不太好,毕竟社交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并不能断言这就是缺点。

这类孩子对文字敏感度非常高,很有可能比同龄的孩子更早能背书、讲故事、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结果跟他们的性格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内向型人热爱脑内对话

上面提到了内向型人在加工信息时,要经历一个九曲十八弯的脑回路……

他在听到一件事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不是热烈地去回应,而是先经过内部的思考和加工,你觉得他对你说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反应,实际上,他很有可能已经在脑内进行过好几轮的对话了……

那是因为,内向者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们拥有高超的洞察力与理解力。他们善于将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吸收,变成自己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或者否定。

父母能为外向型孩子做什么?

首先,父母本身要认识到,内向并不是一件让你丢脸或者不好的事情,它和外向一样,都是正常的性格,不是缺陷。

其次,在带孩子社交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说什么“不好意思,我家孩子比较内向”之类的话,别当你家孩子的代言人好么!你总是说他内向内向的,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内向的,这就是问题了。

上面也提到了,社交是现代人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内向的孩子通常不容易交到朋友,但是如果交到朋友,一般都是稳定可靠值得深交的关系。不过,父母也需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也可以帮他交到更多的朋友。

最后,接受孩子的内向,他可能不太会倾诉,所以你需要把交流的精力放在观察上面,积极地回应他,如果他觉得有困扰,要及时拉他出来主动和他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