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听你的,你要先学会“听”孩子的

作者:爱读童书妈妈小莉mp 02-01阅读:1362次

这几年上了不少育儿和自我成长的课程,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总有一些场景永久地刻进我的脑子。

比如16年底,在安心老师的PET课上这一幕。

她邀请在座的父母上台,倾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她扮演朋友坐在一旁倾听。

单亲妈妈小p自告奋勇上去了,她说自己两年前离婚,之后带四岁的儿子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因为自己平时工作很忙,孩子基本上都是父母帮着带,但她对父母带孩子很不满意。

比如整天追着孩子喂饭,甚至养成了必须给他看手机才张口吃饭的坏习惯,小p说了很多次也没用,无奈的她,为此常常和父母发生冲突。

每次一发生冲突,妈妈都会责怪她,“当初就不同意你和孩子爸爸结婚,结果现在生出个拖油瓶,还要麻烦我来带”!

听到妈妈这样说,她都气得想哭,有时候忍不了,就一个人离家出走半天才回去。

整个过程中,安心老师也只是简单地回应她,并没有说太多,神奇的是,上台前还眉头紧锁的小p,下来的时候,脸上竟带着之前从没见到过的轻松。

01

练习结束后,安心老师问我们,如果刚才听她倾诉的人是你,你会怎么做?

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会建议她搬出来,然后请保姆带”,有的说“妈妈帮你带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也要理解她”。

安心老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你们说的都没错,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她自己难道没考虑过吗,她被这个问题困扰这么久,你给出的解决办法也许她已经想过百遍了,但她为什么并没有做,而是跑来和朋友倾诉?”

“很多时候,问题是用来被了解的,不是用来解决的。”

听到这里,我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为什么我会自以为是给她出主意,想办法,她是当事人,怎么可能没想过我提到的办法呢?

当我们给出办法,或者试图讲道理,劝慰对方的时候,潜台词都是,“你怎么这么笨,没想出这个办法,或者你一点都不理解妈妈”。

当对方感受到这种暗含的评判和指责时,她要么急着解释,要么选择关上心门,不再对你倾诉。

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多少时候在帮倒忙呢。

  • “老板太变态了,这工作干不下去了。”
  • “天下乌鸦一般黑,换个老板时间久了也一样啊。”
  • “我的娃娃被妹妹扯坏了,我好伤心啊。”
  • “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个新的。”
  • “今天出门晚上班迟到了,到办公室正好被老板看到,感觉老板一整天都看我不顺眼。”
  • “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早上早起来10分钟就不会这样啊!”

当有人对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总是本能的,就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以为这样才算是安慰。

但是这些道理和办法并没有解决对方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引发双方的冲突。

今年我参加了PET的复训,又再一次加重了那一幕的印象。

有个妈妈分享,自己昨晚和好久不见的闺蜜聚会,结果停车的时候停错了地方,被多收了20元停车费。

晚上回到家忍不住和老公诉苦,心疼这多花的20块冤枉钱,没想到老公说,“不就20块钱嘛,你就当吃了个快餐”。

“听他这么一说,我立马就火了,我明明没吃快餐,干嘛要当吃了个快餐”,老公也不示弱,“我不过是想安慰你,让你别心疼那20块钱嘛,你朝我发什么火”。

“都是因为要等你下班,我才去晚了,一着急就停错地方了!”

“你出去跟朋友聚餐Happy,我带一晚孩子你还有理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让步,本来一件小事,吵到后来,老公竟抱着被子去客厅沙发睡了一晚。

老师问:“如果老公当时只是听你说,或者简单地说出你的感受,‘哦,白花了20块让你有点心疼’,你会有什么感受?”

恩,可能说完这事,就过去了。

因为大多数时候,讲道理和出主意都很难让事情好转,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除非倾诉的人主动提出想要得到建议,否则,再好建议也不如一句,

“虽然我不知道要跟你说什么,但很高兴你愿意把这些告诉我。”

02

倾听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疗愈效果,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这种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才是所有关系平和亲密的钥匙。

只是倾听,而不做评判和给出对策,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我们成人之间的沟通,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也一样有效。

小拍上三年级后,作业比平时多了不少,以前她进门抱怨作业多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来一句,那就赶紧做啊,结果却遭到人家白眼。

这一次,我打算试试倾听她的问题。

回到家刚放下书包,她又来了一句:

  • “唉,今天作业好多啊。”
  • “是哦,作业好多让你心烦。”
  • “除了作业,我晚上还有英语课。”
  • “恩。”
  • “你看我周一周五有英语课,黄黄是周三周四有英语课,我俩都好久没在一起玩了。”
  • “哦,你想放学后约黄黄一起玩?”
  • “是啊,你能不能帮我把周一的英语课调到周二,这样我周一放学就可以约她到家里来玩。”
  • “哦,那我明天问问英语老师好吗?”
  • “好啊,谢谢妈妈,我去做作业了。”

我忽然意识到,作业多,只是孩子的表面问题,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望,是跟同学一起玩。

而这个渴望,像洋葱核一样,被层层包裹在洋葱皮之下,等待我们发现。

如果我们急于下结论,很可能就失去了真正聆听的机会,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声音。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沉默,也可以像镜子一样,不断重复孩子的话和感受,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

当孩子真正的心声被聆听到,其实,大多数孩子甚至成人,都有着最适合他们自己的解决方式。

这就是“问题是用来被了解的,而不是用来被解决的”,真正的意思。

03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给孩子建议。只是当孩子提出请求时、需要帮助时,我们才给,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就想替他解决掉所有问题。

我们也不可能,每一次都有时间、心情,去耐心等孩子把话说完。没关系,合适的时间,我们多听听孩子怎么说就好。

最简单的,有时最有效,但也最难做到。

在《窗前的小豆豆》里,小豆豆上幼儿园,第一次见到校长先生。校长先生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讲讲自己,讲什么都可以,讲多久都可以。

然后,小豆豆讲啊讲,竟然一讲讲了4小时。讲到吃中饭,才停下来。

是的,聆听是有魔力的。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从今天起,试着做一个倾听者吧。

-End-

我上了一堂近万元的育儿课,却只记住了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