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亲访友,面对亲人们并没有恶意的逗弄和评价,我们该如何优雅的说“不”呢?
作者:赵欣Ella
春节假期,难得的阖家欢乐,带着孩子走亲访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背后,却悬着妈妈们一颗颗的玻璃心,如果亲友的逗弄给孩子造成了困扰,我们如何做,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分享四个常见的场景,帮你梳理应对方法。
场景一:孩子正在吃东西,没见几次的亲戚说:给我吃点吧,要不然就不喜欢你了,孩子伸手给了,对方又说不吃了。
伤害:这样的场景,特别常见,大人的做法,会让孩子非常困惑,尤其3岁以内的孩子,对于这种“情感绑架”多数没有招架之力,孩子并不知道这是逗弄,孩子害怕被抛弃,害怕得不到喜欢和照顾,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构建,甚至形成“我只有怎么做,才能被喜欢”的取悦型人格。
建议:事先告知,事后沟通。
在走亲访友之前,跟孩子说明一下,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大人跟你说一些你不喜欢听的话,不需要太在意,爸爸妈妈是和你站在一边的,会始终爱你支持你的。
如果做不到当时阻止对方的言行,可以在事后跟孩子以对话聊天的方式,疏导孩子的内心感受,比如在睡前分享的时候,跟孩子聊一聊:
“今天那位叔叔对你说的那些话,你听了什么感觉呀?有没有觉得不舒服?有的人就是会用一些奇怪的方式说话,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不喜欢的话可以不用理会,爸爸妈妈会永远陪着你,不管你愿不愿意把好吃的分享给我们,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你对他的关心,孩子都能接收到。
场景二:你跟姥姥亲还是跟奶奶亲?你愿意跟妈妈还是跟爸爸?
伤害:上一辈的人,会习惯用这种方式确认孩子对自己的爱,这种提问也经常会发生在离异的父母双方,问孩子更喜欢哪一方。殊不知,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矛盾,担心自己说出更亲哪一方会因此失去另一方的爱,孩子的内在感受得不到表达和疏解,会引发其他的行为问题。
建议:如果是奶奶和姥姥,可以试着沟通一下,告诉他们这样对孩子的影响。也可以告诉孩子,不管是谁,他们都特别爱你。同时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对待奶奶和姥姥是不同的态度,孩子很敏感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回答。
记得观察孩子,如果孩子提出什么问题,要及时的回应他,或者采取上面建议的睡前分享,跟孩子探探一下自己的感受。
如果是父母离异的情况,记得告诉孩子,不管爸爸妈妈是不是相爱,我们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减少,这样会让孩子更有稳定感和安全感。
场景三:你妈妈生了弟弟(妹妹),就不再疼你爱你了。
伤害:对于二孩的家庭,这样的问题真的很难避免。不止一次听到二孩妈妈说到,生了老二,老大就成了后妈,很多时候是有心无力,分身乏术,对老大充满了歉疚。
妈妈的这些感受孩子本就接收得到,老大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本就充满了敌意,亲友一句不小心的逗弄,会让老大强化错误认知,认为真的是弟弟妹妹的到来抢走了自己的爱。
这样的想法会引发老大出现行为退化,甚至做出伤害老二的行为。
建议:这些语言很难避免,亲朋好友甚至小区大妈都可能会对孩子说出来,如果我们现场听到,一定要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他,妈妈爱你,任何时候都爱你。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那位亲友,请不要这样说,他是我的孩子,我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和事而改变。
更加重要的是,生活中,就要时时处处的去做到,而不仅仅是说。
你对孩子的关爱,孩子感受得到,可以跟老大安排一对一的特殊时光,陪他玩游戏读书,永远为他预留时间,允许他偶尔变成小宝宝在你的怀里撒娇,在忙不过来的时候请他力所能及的帮忙,不吝啬对他说“我爱你”,在这样的爱的沐浴下的孩子,也不会轻易被外人的话所伤害,因为他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场景四:见到亲友不爱打招呼,躲在妈妈身后,这孩子咋这么胆小啊?叫爷爷,不叫我就把你带走了。
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生气质,也许这个看起来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只是比较敏感,需要更多一点时间适应环境而已,如果大人强迫孩子,甚至用吓唬的方式让孩子打招呼,会强化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他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个内向胆小的孩子了。
对孩子贴的负向标签,会成为诅咒孩子的话,孩子慢慢会成为你不希望看到的样子。
处理:首先爸爸妈妈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不要强迫孩子,见到亲友给孩子简单介绍下,自己主动打个招呼就可以了,如果有亲友问孩子问题,孩子不愿意回答也不要说些替孩子开脱的话,简单帮助孩子回答一下就可以了,成年人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允许孩子以自己的节奏生长。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虽然很多事情对孩子可能会造成伤害,也不需要过分在意,更不要跟亲友起冲突,毕竟假期很快就过去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管多么忙乱,都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心上,每天花时间跟孩子聊一聊,我们对孩子的关爱,会成为孩子的力量和财富。
作者:3岁男孩的妈妈,坐标青岛,科恩亲授游戏力讲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