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骗孩子,我们小时候可是没少被父母“坑”过:
哎呀,再不睡觉,大灰狼就要来了;
压岁钱妈妈给你保管,等你要用再给你;
再不听话,警察叔叔也要来抓你啦;
打针又不痛的,就像被蚊子叮一下;
......
哎,我能说什么呢?简直是塑料父母情!
但长大了当了父母才发现,其实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骗”孩子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
01
“骗”孩子:你是优秀的!
结果......
有这么一个孩子,他自信满满地在老师面前唱了一首歌,结果等来的不是夸奖而是宣判:
“你五音不全,没办法唱歌。你的歌声跟风吹百叶窗的声音差不多。”
他特别难过,回家后跟妈妈说了这件事。
妈妈很坚定地告诉他:“孩子,你很有音乐才能呀!你今天唱得就比昨天的好多了,妈妈相信你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
后来,他真的如妈妈所说,成了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家,他就是恩瑞哥•卡罗素。
聪明的妈妈没有给他判“死刑”:她“骗”孩子说有音乐才能,同时肯定了孩子每天的进步,成就了一代歌王,是不是很神奇?
原来,有时候“谎言”重复一百次就成了真。
02
罗森塔尔:
你们都很有潜质!
有一个名气还不错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他撒过一个“弥天大谎”。
有一天,他来到一所学校,大手一挥随意挑选了十几个孩子,告诉校长和老师们,他们都很有潜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不让大家给孩子们太多关注,免得被发现了。
8个月后,他跑来查看自己的试验成果,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格更加开朗,自信心增强,求知欲旺盛,常常与小朋友打成一片,正在朝着天才迈进。
后来这次试(pian)验(ju)被大家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场心理学试验告诉我们:
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把孩子当成这样的人来对待!
03
“骗”孩子为啥就有用?
“骗”孩子有用,那是因为我们给孩子养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我们把孩子定为好孩子、有能力的、聪明的,然后孩子在大家面前努力着、假装着,最后就真的成了这样的人。
这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定为、装为和变为。
首先是定为。
我们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要跟孩子说你就是啊,还要跟其他人或老师说。
然后在平时我们就要拿出十二分的热情来接纳孩子,即使孩子还是有些“差”,但我们还是要把孩子当作这样的人来对待。
然后是装为。
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可能就有了目标,他们会奔着目标去做;也可能还不是很确定,但要是身边总有人夸他,他就会去行动。
而当孩子去做的时候,那种投入的状态首先就会得到其他人的肯定:我就说他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这种肯定越多,孩子的劲头儿就越足,即使做不来,假装也是可以的。
最后是变为。
在第二个阶段,孩子会假装,慢慢的就成了习惯。比如说,孩子假装爱学习,时间久了,学习就成了习惯,孩子会觉得这本来就是他该有的状态,他就是爱学习的好孩子,结果,孩子就真的成为了这样的人。
04
“骗”,也有技巧
“骗”孩子有用,但难点却在方法,怎么做呢?
✤ “骗”,要出自善意
骗孩子不对,但善意的“骗”是可以的。
那什么是善意的?就是这种“骗”不能伤害孩子、伤害任何人。
比如说,孩子琴弹得不好,我们可以“骗”他说“你弹得很棒呢”,但不能说“你练好了,要天上的星星我也摘下来给你!”
前者是一种鼓励,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怪你;而后者完全没法实现,孩子当时就会感觉受伤害。
✤ “骗”,要强化优点
当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或者其他人说孩子不适合、不聪明时,我们是不是很容易拿别家孩子跟自家的比,然后做出同样的判断,甚至是恨铁不成钢,凶孩子?
其实,“骗”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有信心,然后慢下来,发现孩子的优点,“呀,你竟然扔进去了一个球”,“你不感兴趣,还得了个A,妈妈相信你下次能超过果妞”。
✤ “骗”,需要耐心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既然“骗”了,就要坚持到底。请允许孩子慢慢来,给足耐心鼓励他。
孩子的士气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鼓舞起来的,我们得反复肯定孩子;
我们不去跟别的小孩比,只拿孩子的昨天与今天比,发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不忘去赞赏。
作家林清玄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好的孩子。
是啊!关键是我们需要独具慧眼,用爱和耐心去守护孩子,用鼓励、支持和赞赏去帮助孩子,真正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而机智地“骗”孩子,不正是一种正面鼓励的方式吗?
所以有时候,我们多些耐心,用些小心机,静待花开,真的就有意外的惊喜哦。
内容来源:小小包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