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苗答疑:我学习了那么多育儿知识,为什么关键时刻却无法应用?

作者:林巨老师谈教育和成长 03-12阅读:2471次

团妈:这个视频我中午也看了,之前听过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当时觉得讲的太好了,要学以致用,结果时间一长,慢慢淡忘了,应该记录下来,时不时的复习。

素苗:这就是改变潜意识和改变明意识的区别。

团妈:潜意识是否可以理解成习惯成自然?

素苗:团妈,不是。关于潜意思和明意识的说法,不同心理学门派的细分也不一样,你可以百度一下,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在这里为了便于理解,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意识=明意识+潜意识,明意识在上,潜意识沉在意识的下面,不容易觉察,但我们成年人的行为却大部分都是在受潜意识的支配,而不是受明意识的支配,潜意识更注重“心”的体验,明意识是“头脑”的思考。

心理学上讲,0-6岁的孩子,内心是无分别的,是靠“感受”来活着的,这个阶段是孩子潜意识的形成期,他把心体会到的感受、看到的一些现象得出的认知、和他最依恋的亲人给他讲的一些是非观念即分别心,统统形成他的潜意识。成年之后,他的所有的认知、感受、行为,都是在重复播放0-6岁时形成的潜意识。简单理解,0-6就像在编一套人的程序,而6岁以后的人生,都是按这个编好的程序在执行。而编写程序的人,就是原生家庭,是父母(或者第一抚养人)。

举个视频中的例子:有的孩子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告诉他捡到别人的东西可以不必归还;那这个孩子以后当了出租车司机,有客人拉在他车上皮包,他很可能就不会归还,因为他的信念是“捡到别人的东西可以不必归还”,他甚至还笑话那些捡到皮包归还的出租车司机是傻B。当我们对捡到皮包不归还的出租车司机嗤之以鼻时,就说明我们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信念是“人要拾金不昧”。

为什么说好多夫妻有很多冲突呢,就是因为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里,他们习得了不同的信念,产生了不同的分别。然后到一起之后呢,你去分别他的原生家庭的信念是不对的,他去分别你的原生家庭的信念是不对的,就会产生相互不认可、抱怨、指责攻击。然后彼此觉得对方不爱我,慢慢就感情越来越淡,矛盾越来越深,就过不下去了。

6岁以后,孩子的头脑思维开始发育,这就是明意识。因为成年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受0-6岁形成的潜意识的支配,所以孩子0-6岁期间的养育非常关键。在养育孩子时候,要注意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评价、开放性的信念、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多让孩子自己做主;少给负面的评价、局限性的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当然负面情绪也是情绪的一部分,必不可少,顺其自然即可,不必故意制造),尽可能少地替孩子做主。

那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怎么改变我们的潜意识呢?就是我们要屏蔽掉头脑的思考,静下心来,感受“心的感受”。觉察遇到一件事情后,我们心里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这个情绪因背后的一个什么样的信念(固定认知)在作怪?如果换一个信念,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团妈说,看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视频(包括看育儿书),这个道理当时都明白了,为什么过后就又忘记了?又该干嘛干嘛了呢?很多家长都有此困惑。不是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于家长来说就是:我知道了很多育儿道理,但依然教育不好我自己的孩子。

因为无论是视频还是书上说的那些道理,都是我们后天明意识(头脑)知道了,形成了一个暂时的看法;我们的心没有经过真实的体验,没有把它内化到我们的潜意识。而前面说过,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又都是受潜意识支配的,而不是明意识。所以我们知道再多的育儿方法,但在关键时刻都用不上。

我一直在强调,说学习教育孩子,一定要改变我们的潜意识。花径这种系统成长的方法,就是老师带领大家修练,让你去觉察自己,去改变我们的潜意识。我们要试着屏蔽自己的头脑,去体会心的感受。在这个感受的过程当中,你去看到你曾经在某个环境某种关系里,形成的这个信念(观念),在你抱持这个信念去行动时,你的行为受到了哪些束缚,导致一些该有的后果,当你静下心来,你把这些都意识到了,看清楚了,你就重新在新的环境下、关系里修改你那个背后的信念。然后在不同的环境里和关系里,生出不同的应对策略,灵活地应用,人就不会受局限了,关系也可以经营的更好。

调整信念的过程,就是修改潜意识的过程。看书呀看视频呀,都是管一时之用,真正想改变你的行为,必须要去修改你的潜意识(人的大部分行为受潜意识支配)。修行的这个过程,是系统地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团队共修效果更好,因为每个人都是你的镜子。人性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要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是很难的。

结合我招来的学员阿佛写的《后来,我学会了如何去爱》这篇文章讲一下。为什么她刚有了孩子,看了那么多尹建莉、孙瑞雪啊之类很多教育专家的书,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这些方法都无法应用到她的孩子身上呢,就是因为她头脑知道是这个是对的,她的潜意识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她的原生家庭对她的行为有很多的分别,她又对自己没有向内觉察,没有去修改自己潜意识里的信念,所以头脑层面知道的东西,一个也无法执行下去。所以她很想爱孩子,但孩子却一点也感受不到她的爱。

为什么她到了花径学习了以后,她就改变了呢?因为花径不改变你的头脑,她让你屏蔽你的头脑,去感受你潜意识里的信念,让你不断的去看到潜意识里有一些什么样限制级的信念,这样信念是怎么阻止她不能对孩子完全的信任,放手,不能允许孩子,不能和孩子的心在一起,不能对孩子无分别。当她觉察到这些信念,重新去修改这个信念的时候,那她对孩子的态度自然就变了。

当她对孩子的态度变了,那她对孩子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那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了她的爱(孩子很简单,全然的允许就是爱)。就像我那天分享的《妈妈,请这样爱我》这本书里那篇文章里林老师写的那个,教育第一层面是要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孩子感觉到她是被你你看到的、被你理解、被你爱的,那这个时候你再说什么她才容易听得进去。如果孩子感受到你是不理解她的,你是没有看到真实的她的,你是不爱她的,这个时候你抱着“为她好”的心,去给她一堆建议、一堆要求,而且越是这样的家长越会用指责的口气去要求孩子,那孩子肯定就听不进去跟你叛逆,那她的行为肯定就不会让你满意。

团妈:对对,说到原生家庭,我听来的很好的方法,我都会跟我父母对我的教育做对比,哪些更适合我教育孩子,需要提高的,我都想去做,但时间长了又回归到我父母的那一套了。前两天我还为一个事情,跟我爸爸沟通了一下怎么处理,总觉得爸爸给的建议就是好的。

素苗:很正常,父母(原生家庭)就是每个孩子的天。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不经过后天的主动的成长的话,我们的心理就一直会趋向于这种对父母的认同和与父母的共生。因为我们在无名(不向内觉察)的状态下,孩子天生就认为父母是对的(因为小时候的我们要靠父母活下来),有时候就是觉得父母是不对的,但是你的潜意识只对这个感受是熟悉的,你就会无意识之间顺着这种熟悉的路径去做,因为这样才感觉到是安全的(未知总会带来恐惧)。

其实遵从父母的意思去,这个情况出现也是因为我们后天没有自我觉察没有自我成长,对自己的不相信导致的。如果我们不成长,内在没有力量,也没有证明“我可以”。我们的内在孩童因渴望被父母认同,且不会因为出错而挨批评,就会顺从父母的旨意。

如果我们有了自我觉察,对我们心里的信念看的一清二楚,看到曾经我认为很对的这个信念,他在过去什么样的环境和关系下是对的,但是现在我的环境和关系变了,那这个信念也可以修改了,可以更好,那这个时候我们就灵活了,当不同的边际条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就灵活了,那我们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成人的处事的态度了,如果这种灵活在生活中一再被验证是更好的更成功的,人性天生求好、向上的本能,会让你抓住这个新的成功经验,弃掉旧有的经验,以后在不同的环境与关系中,你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有力量应对一切,那我们对自己的信任来了,就不会再什么都听父母的了,慢慢就放下了对父母的依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