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秘密(二):你离开过自己的“舒适区”吗?

作者:林巨老师谈教育和成长 03-16阅读:4616次

一提到“舒适区”,我们就会联想到慵懒、闲散、不思进取和“温水煮青蛙”,一大波励志鸡汤都号召我们走出舒适区,才能有所作为,并且一再证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因为敢于走出舒适区重头再来。

也有将‘走出舒适区’与自律联系起来,说那些能够常年保持节食和运动的人,是很好地战胜了舒适区的诱惑。其实这里边混淆了舒适区的概念,很多时候,舒适区并不等于闲散舒服,而整日打鸡血似的奋斗,有可能也是舒适区的表现。

到底什么是舒适区呢?‘百度知道’是这样说的: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这个定义有个模糊之处,舒适区是人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区,那人的习惯各种各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紧张的也有放松的,那舒适区就不一定是“舒服”区了,“感到”舒适的是深层的潜意识,并不是表面的感觉。

故事一

晓东是70后,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两个姐姐,超级盼望男孩的父母,对第三个女孩子颇为失望,晓东的名字也是为男孩取的,只是把冬瓜的“冬”换成了“东”。晓东从小就知道父母的期待,她也知道自己一定要负起男孩子的责任,成为父母的主心骨,家庭的顶梁柱。

正如父母所愿,晓东一生的奋斗证明她不输男孩,自己的生意做的很大,不但成为三个孩子里最为成功的一个,还不断帮衬经济拮据的姐姐,为父母买了房,还为老公家的侄儿侄女和姐姐家的孩子找了工作。

年近五十的时候,成功的晓东又开始找寻新的投资项目,准备大干一番。老公问她,你已经很有钱很成功了,你一个月在家呆不了三四天,这么拼命是为什么?晓东也说不上来,励志的理由有一大堆,她只觉得好像有人在身后追赶一般,不能停下来,不能停下来,要更高、更强、要一直奔跑。

问她累不累,那是废话,为什么不去问问逐日的夸父?当然也许夸父会说,那是使命在身,不能停止奔跑……

故事二

梅梅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因为姐姐大一点了,可以上学和帮爸妈干活,而弟弟又太小,妈妈无暇照顾只比弟弟大一岁多的她。她从小就觉得爷爷奶奶的家才是家,而那个有妈妈的家却模糊而冰冷。

梅梅一路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随和的她有很多朋友,但是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跟她太亲近,她就会很烦,甚至搞得不欢而散。梅梅也隐约感觉到自己的“独”和“各”。

结婚后,梅梅当了妈妈,她发誓一定要自己带女儿,绝不让她离开妈妈。但是,梅梅发现,她对孩子的耐心有限,特别讨厌孩子黏她,总想把孩子推开。孩子一哭一闹一索爱,真是掐死她的心都有,心中种种暗流涌动,恨不得毁灭一切!

为什么会这样呢?

故事三

60后的静是家中老大,虽然父母也重男轻女,但长女还是较受父母器重的,从小,家里条件差,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弟弟妹妹,把家中的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尽量为父母分忧,也因此牺牲了自己上学的机会,早早接了父亲的班,进厂当了工人。

静一向为别人着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弟弟买房,她帮着凑钱,妹妹孩子结婚,她全权操持,就连妹妹家的猫生了小猫,她都上门帮着照料和处理。老爸老妈的任何一句话,更是不敢怠慢。

弟妹们都知道大姐的生活就一个字——累!可是如果弟妹们怕大姐操心,有事不让她知道,重大决定没有请她参与,大姐会暴跳如雷,说出一大堆后果,说弟妹们不懂事收不了场,最后都得她来擦屁股,坚决不允许家人视她为空气。

晓东停不下来的上进和成功,梅梅难以控制的拒绝与冷漠,静不容置疑的要为他人负责,都令他们紧张、疲惫和痛苦,是他们一直在走出舒适区、挑战自己的底线吗?

不是。这些恰恰是他们的“舒适区”!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重复着原生家庭里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或者说他们都在不停地重复着原生家庭里的索爱模式。

晓东是父母眼中的男孩,她要拼命抓住这个定位,成为家庭的支柱,光耀门庭。梅梅是父母感受里多余的那一个,有着深深的被抛弃感,她无法靠近孩子,就像父母无法靠近自己。而静以她的拯救与承担成为父母眼中有用的老大,如果这个角色不复存在,她就失去了被爱的价值。

所以,所谓“舒适区”,只是我们的习惯区、熟悉区和安全区,只有待在这个熟悉、习惯的关系模式里,我们才有家、才有亲情、才有存在感,尽管这个模式很多时候都是限制性的、甚至自我攻击性的,充满痛苦和紧张,但这个痛苦是表层的,更深层的潜意识,却会心一笑。

在整天愁苦悲哀的母亲身边长大的孩子,动不动就会让自己陷入愁苦,不敢快乐;在节俭勤劳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艰苦朴素,不敢奢侈享受;在母亲整天唠叨、指责、谩骂声中长大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在冷漠、嫌弃和被抛弃感中长大的孩子,永远不相信世上有爱和温暖……

我们不敢快乐、不敢享受、不会自信、拒人千里之外,因为快乐、享受、自信、温暖,都是对早已习惯了的关系模式的挑战,是对母亲的背叛,像突然被扔到空中的不会飞的鸟,无依无靠,令人恐慌。

快乐、享受、自信、温暖这些模式才是令人不安和紧张的非舒适区,人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才是熟悉、安全、令人放松和“舒适”的。

于是人们都愿意待在看似痛苦的“舒适区”里,潜意识深处长舒一口气:原生家庭的痛苦(关系)才是我要的“舒适”,你看我表面“强迫性重复”,其实我乐此不疲。

为什么有人总是运气不佳?为什么有人怎么努力都赚不到钱?为什么有人终生劳碌马不停蹄?为什么有人总是遇人不淑?为什么有人生活总是充满坎坷和困境?为什么每个人似乎都被“命运”盖了戳一般永世不得翻身?

因为每个人都生长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每个人和父母都有一种独特的关系模式,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重复着这种模式,认为自己一定会怎样。

宇宙很公平,你相信什么,就会遇见什么。

所以,不管你是在奋斗、成功、节食、自律、奉献,还是在慵懒、拖延、享乐、失败或索取,很可能,你其实都一直待在你的“舒适区”里,待在你固有的索爱模式里,从未离开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