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 2017年度儿童文学“上海好作品”揭晓

作者:少年儿童出版社 03-22阅读:5752次

3月15日下午,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在浦东竹园小学举行“2018上海市儿童文学迎春座谈会”,七十余位儿童文学作家、少儿儿童教育工作者、少儿报刊编辑参加了会议。学会副会长、竹园小学校长主持了会议,市文联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会场全景

会上,揭晓了2017年度儿童文学“上海好作品”。这是学会向少年儿童推荐的年度上海作家在上海少儿报刊及本市报刊上发表的儿童文学单篇作品中的优秀作品。此次共推荐五篇作品。其中散文二篇:任哥舒的《爱是传承 爱是不息》、梁燕的《小丫的四季》。小说一篇:魏捷的《大冬瓜》。童话一篇:杨紫汐的《绒雪》。儿童诗一篇:刘保法的《等一下爸爸》。竹园小学的小朋友代表对推荐的优秀作品进行了点评并表演了由作品改编的节目。

会上,还揭晓了第六届“学会奖”。此奖项是对在儿童文学创作、编辑、少儿教育中作出贡献的八十岁以上的人士的表彰并表达敬意。此次表彰的是少儿书刊编辑家黄亦波先生。

张锦江教授作主题演讲

会上,著名作家、华东师大教授、张锦江会长作了主题演讲《为儿童文学春天耕耘、播种》,张锦江认为:书市的热闹,并不等于是儿童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

颁奖现场

张锦江呼吁:现在是最紧缺的是儿童文学作者的原创队伍并不强大,能写的就那么几个人。培养儿童文学创作新人已迫在眉睫。他说:特别是上海的童话创作队伍,几乎后继无人,有几位较好的写儿童小说的,但童话新人说不出几个来。这种局面很让人担忧。他说,上海曾经辉煌过,有过一批真正的童话家,如,陈伯吹、贺宜、洪汛涛、包蕾等。而今天的童话作家还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他认为,培养儿童文学创作新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提高儿童文学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一是读书。读书的标尺要高。二是阅历。大都作者生活平庸已是短板,又不关注身边发生的喜怒哀乐,更是短板。要想有所作为很难。只有克服短板才能有质的变化。三是要懂理论。用理论指导自已的创作。四是要有杂学基础。写好闲笔。其二是克服儿童文学的“幼稚病”。这种“幼稚病”其表现为,一是语言幼稚“娃娃腔”、装嫩。二是儿童文学人物单一。尽是“小猫、小狗”。三是生活面单一,局限于课堂、教室。四是只见儿童不见文学。其三是儿童文学需要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的作品是悄悄流传的,不是自吹的。张锦江指出:我们在培养新作者中,如果朝这三方面去努力,我们新作者的成长必会给读者带来惊喜。

转载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