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鲁的妈妈培养不出优雅的孩子

作者:宝贝方舟 03-23阅读:1194次

有人说:一个家庭幸或不幸,80%取决于女人。

而有能力让自己及家人幸福的女人,必定都是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应该没人会相信,那些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粗鲁庸俗的女人能拥有幸福温馨的家。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人从出生到入小学前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是一生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生活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

孩子在家里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多,母亲与孩子互动的每一个细节,从母亲给孩子哺乳、到穿衣、吃饭、做人、做事都构成了一个文化整体,而这个整体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无穷的。

妈妈温和,孩子更温和;妈妈暴躁,孩子更暴躁;妈妈紧张,孩子更小心紧张……

周末的时候,跟着妈妈去走亲戚。

亲戚的儿子家有一双儿女,男孩六岁,女孩四岁,五官标致,眼神也很机灵。

两兄妹一开始开开心心的玩积木,可不一会儿,两兄妹不知为什么就吵了起来。

哥哥很凶很大声的朝妹妹吼道:“信不信我这就打你!”

妹妹被吓得“哇”的一生哭了出来。

这时候,妈妈从厨房出来,二话没说,朝俩兄妹吼道:“小兔崽子,吵什么吵,再吵信不信我打你们!”

讲真她处理孩子矛盾的方式让我感到很无语,连她的愤怒都莫名其妙,一句话不问就大吼大叫。

我敢肯定,平时的时候这个妈妈的脾气一定好不到那里去,定然也动不动就对孩子“河东狮吼”,六岁的儿子很显然已经尽得妈妈的真传,小小年纪,就知道吼妹妹,粗暴地威胁对方了。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镜子。

儿童教育专家都在说,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前几天,去商场给孩子买衣服,旁边有一个看起来三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他妈妈说要尿尿。

妈妈环顾四周,发现没有洗手间,而且商场里也没有太多人,妈妈就带他去旁边消防门外的走廊里撒尿。

撒完后,一个工作人员过来了,态度特别严肃地对妈妈说说:“你怎么能让孩子在我们办公室门口撒尿呢。”

妈妈拍了孩子一巴掌,赶紧说:“快跟叔叔说对不起!”

孩子有些害怕,小声说了句,“对不起,叔叔。”

工作人员和气的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不用说对不起,这不是你的错,是你妈妈的错噢。”

他说的话一针见血,字字在理。

这是母亲的教养差,却由孩子来面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行为不检点,无视秩序与规则,孩子在耳闻目染中,会不自觉地变成他们的翻版,成为人见人厌的熊孩子。

郑渊洁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比尔·盖茨的母亲说的话更戳重点:“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

一个豁达开朗的母亲与一个小气自私的母亲,一个勤奋知性的母亲和一个懒惰而浅薄的母亲,一个尊长爱幼的母亲和一个以我为大的母亲,一个优雅自重的母亲和一个猥琐浅薄的母亲,一个胸中有家国情怀和一个满腹小肚鸡肠的母亲,一个知道什么是正义和公理的母亲与一个是非不分的母亲……所引领和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奥地利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

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胡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适三岁父亲去世,被母亲带大,他虽然是进步青年,却有着那一代人没有的包容与宽厚。

胡适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里也曾经指出,自己性格中的宽厚,得益于母亲对他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进步青年都选择放弃包办婚姻,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鲁迅,他们都选择丢下原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是胡适却没有丢下他的包办婚姻。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识字,喜欢打麻将,经常不给胡适做饭,脾气还很暴躁,但是胡适就这样包容下来,两个人就这样相互包容着过了一辈子。

鲁迅当年的论战,几乎把文坛骂了一个遍,也骂过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没有回应过,而当时无论是鲁迅的好友还是鲁迅的论敌,和胡适都相处地十分融洽。

胡适本人的宽厚包容可见一斑。

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这样的孩子不尖锐,在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业发展也很少受到大的挫折。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人生相对平和幸福。

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率先成为那样的人。

一味要求孩子,却不知自律的妈妈,养不出有格局的孩子。因为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就是自己的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