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逼上兴趣班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育儿团 03-24阅读:3586次

来源:萌芽研究所BUD(myyjs_bud)

知乎上有两个问题,很有意思:

看完回答发现,每个人想起自己童年的兴趣,都有好多话一直放在心里。

那些感谢家人的,会说,谢谢他们在贪玩和想放弃的时候逼了我一把,因为如果没人逼,现在肯定不会有这个兴趣爱好了。

也有人因为小时候被逼学小号,觉得童年都被毁了,长大了还恶心与小号相关的一切:就算父母为了我好,也没法感谢父母逼着我学自己讨厌的东西啊。

当然,也有人感谢父母“佛系” ,让自己有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属于成长过程中一直很羡慕别人那种,总觉得那些会跳舞或者画画的人很酷,可是我父母没逼我,只能留到长大自己学了…

花了整个下午看完各种各样的经历后,我忍不住拿着这两个问题去问身边的人,然后,我发现,这些小时候在兴趣上与父母博弈的故事,看起来很矛盾,但都暗藏着同一个道理,而我们早就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 Lily 80后 家有2岁女娃一枚

时隔20几年重新练琴

我想爸妈逼的方式真的很重要

我不感谢我妈啊,因为她,我学琴的兴趣都没了。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音乐,被妈妈送去学小提琴。

最开始,我很投入,也认真练习,但我妈一直是严格家长的作风,每次上完课,先跟老师聊上两句,然后开始不断重复老师的点评,但从不说肯定的地方,全是批评指正。

等回到家,逼着练琴的日子就开始了,而且她一边逼着我练习,一边嘴上停不下来:

听到后来,我都要崩溃了,学琴的兴趣一下子无影无踪,但从小就是乖乖女的我,也没反抗我妈,只是越来越不情愿,后来僵持了好一阵,我妈终于同意我不学了。

我记得非常清楚,等妈妈说出这句话的当天,我就把琴送人了,一分一秒都没有犹豫。

直到今年,我才买了一把小提琴送给自己,准备跟着音乐学院的提琴老师学习,重拾回自己对小提琴的兴趣。

@ Gabry 90后

兴趣就是爸妈不逼你

你也能找回来的事情

说到兴趣班,我真的很感谢我父母没有逼过我。

我们一家人都是顺其自然派,幼儿园老师让我试试跳舞,练了几次觉得不喜欢,就在练舞的时候从舞蹈室跑出来了…

幼儿园的时候还学过画画,也是不喜欢,没继续下去。

现在想起来,我并不觉得这些经历不好,总要试一试才知道喜不喜欢。

我感谢的不仅仅是爸妈从来没强迫我上过兴趣班或者补习班,更感谢的是他们给了我选择的权利,我想看书或者打游戏,他们都没有粗暴地干涉我,也没有逼着我去学什么画画音乐。

到头来,为我未来负责的是我自己,而非我的父母。

等我上了小学,课外兴趣班里有一个很想去的故事班,结果全班只有我一人报,于是老师把报名费退给我,让我另谋出处…

虽然我没有参加故事班,但兴趣却一直留了下来,我现在在新媒体工作,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

悄悄再透露一下,小学的时候有一阵又加入了学校的舞蹈队,那段时间是我最瘦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忍受不了自己变瘦,才没继续吧…

@ 小小鱼 80后 家有3岁女宝

小时候没机会被逼

现在也不会逼孩子

我小时候生活在镇上,没有什么兴趣班可以报,每天除了上学的时间,就是玩。

现在,我女儿3岁多,给她报了画画和舞蹈班,很明显地她喜欢画画,不喜欢跳舞。

虽然我和她爸一直觉得女孩子跳跳舞对形体很好,还能锻炼身体,但孩子死活不去,我们也没再逼她。

有次幼儿园举办活动,老师邀请她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当主持人,我看她玩得很开心,就想再给她报一个语言艺术班,在试听一次过后,因为课程会涉及到一些舞蹈动作,她也明确地拒绝了。

我一直觉得,哪怕3岁的孩子,也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我们就换了一种运动方式,骑平衡车,一开始因为不会,她也是拒绝的,然后她爸就每天把车带出去用各种方法鼓励她骑,等她熟练了,就喜欢上了。

孩子可以不上兴趣班,但一定要有兴趣才行。这个兴趣不一定是钢琴、跳舞,可能只是读绘本、骑骑车,我想,只要她真的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就会愿意学的。

@芳芳 80后 家有5岁男娃一枚

我逼孩子的方式

是创造一个好的学习体验

我感谢父母对我的理解,但也很遗憾他们没有坚持引导我。

小学的时候,爸妈给我报了一个游泳班,当时的教练有点凶,后来我又来例假了,我就一直没学会……

等例假来完,我已经产生恐惧心理了,又怕水又怕教练,爸妈就没让我继续上。

在这件事上我很感谢我爸妈,因为当时如果他们硬要我上,我的压力一定会非常大,也不一定能学会。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后来也没有重新学,导致现在都还不会游泳。

现在我有了女儿,也出现了和我一样的情况,5岁的时候,第一次给她报的英语班,老师比较严格,加上课程安排过于密集,她上完就产生了畏难心理,所有英语培训班都不愿意去了。

但好在平时有阅读英语绘本的习惯,她对英语的兴趣还在,隔了一年,又尝试给她报了一个班,这次选择了一个氛围轻松活跃一些的。

每次上完课,我就会带她去吃一些她喜欢吃的东西,希望她能把本来觉得辛苦的事情,和一些开心的事情的联系起来,慢慢地,上英语课的体验就好了起来,她就没那么排斥了。

孩子刚刚开始会感兴趣的时候,一定需要一个好的体验啊,最好是找一个鼓励型的老师,让孩子多尝试,获得成就感,这样就容易坚持了。

我们总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想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人生。

孩子眼里的快乐,是当下的判断,那些自由好玩的事情,一点点的强迫都会减分。

而大人眼里的成功,是考虑未来的,那些需要长期培养和投资的事情。

所以,逼与不逼,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思考,在这场博弈中,是父母的用心良苦

被逼过的孩子,在童年,肯定是不快乐的。尤其在6岁以前,当他们还不能进行逻辑思考的时候,并不能理解父母的“好心”,就像第一个故事里被母亲逼着学琴的@ Lily ,直到长大回望童年,才能释怀,重拾兴趣。

而童年只有一次。

我们不可能让童年再来一次,重新做一次选择,看看是否比现在更成功、快乐。

那不逼呢,好像我们也做不到完全放任孩子的选择,眼睁睁看着他们,耗费掉自己的天分,有可能最后一无所长。

前不久,和大家谈论过关于兴趣的话题,有一个细节引起的很多爸爸妈妈的讨论:

小时候,这个现世界纪录保持者,曾经想过要放弃滑冰,因为每天放学都要花一小时练习滑冰,太辛苦了,他就跟爸爸说,我不想要继续学了。

爸爸当时是这么跟他说的:棒球也不会花费很多钱的,如果讨厌滑冰的话放弃也行。然后让他自己决定。

最后羽生自己决定继续滑下去,在一则采访中,有人曾经问过羽生:如果当时父母的态度,是督促你必须坚持滑冰,那你的选择会不一样吗?他说:

有个妈妈给我们留言:

这个问题,和今天的故事不谋而合,有妈妈说,爸爸在孩子选择后,话语从“再坚持一下”到“很努力哦”,这是让孩子心态改变的关键。

是的,比起,逼还是不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和为人父母能给到的足够的支持。

小时候,每个孩子,都会跟爸爸妈妈说喜欢什么,长大了的梦想是什么,但是往往都会变。

曾经看到一个调查,追踪了4000多人的长期成长,研究显示,大部分人的未来职业选择是从中学时期才出现苗头的。

所以在孩子漫长的童年阶段,我们爸爸妈妈尽可以做的是这两件事情:

让孩子不断尝试和试错,感受自己做什么最开心

而当孩子真正爱上了什么,就给孩子更多的正向鼓励,推着他们往前走,同时,让他们明白自己选的路,得自己负责走下去。

也许孩子不能一下子就选到适合自己的兴趣,但当我们引导着他们,一次次地选择过后,他们也会对自己了解得更多,这个过程,是慢慢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的过程。

如果孩子最后什么也没选怎么办呢?

我想,没关系呀,继续找,因为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兴趣,然后行动的过程吗?

来源: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编辑: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