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9%妈妈误读的“延迟满足”,就是在坑孩子

作者:宝贝方舟 04-04阅读:670次

妍妍是名2岁的小女孩,每天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妍妍妈妈觉得这与自己对孩子的细心照顾,及时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有关。

周末,妍妍 妈妈带着孩子和朋友一起逛街,孩子看到一个布娃娃,想要妈妈给买,妈妈看着妍妍渴望的小眼神,立时就心软了,正打算满足妍妍这个小小的需求时,朋友拉过她,说:“不要立马满嘴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要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这叫延迟满足。”

妍妍妈妈有点纠结,她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妍妍最好的教育。

几乎每一个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妍妍妈妈一样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要买玩具、零食或各种物品时,刚开始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孩子买最好的。有时候孩子挑了一个十几块钱的玩具妈妈还会嫌弃呢。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当他越来越有主见后,很多妈妈忍不住会有与妍妍妈妈一样的担心:

如果什么都遵照孩子的意见来,孩子会为所欲为,没有未来。所以当孩子提要求时,妈妈会刻意否定,想要通过否定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对孩子好呢?

家长们的顾虑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跟踪实验证明同样的孩子,控制力强的,长大以后会更有出息。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准备了好吃的软糖,糖对4岁的孩子来讲,那可是极具诱惑力的视频。

当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个软糖后,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但是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之后再吃的话,就能幸运地吃到两个糖。毋庸置疑,谁都想吃到两颗糖,那么就看谁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了。

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等,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的等待了20分钟,这些“延迟者”当然想用到了两颗糖。

等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的展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的称谓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在学习能力上,“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高出20分。

于是,人们的思想教育意识里,就有了一个词语叫做“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看到这里,妈妈们可能会想:延迟满足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一定要早点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以后孩子的要求不能轻易赞成,绝不能因为我的纵容让他成为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孩子。

但是延迟满足真的需要通过否定孩子的要求来培养吗?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平时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也一样,往往对不得手的东西保持热情。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规则之外的东西,才属于欲望,是可以拒绝的范围。对宝宝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满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结果往往适得其返,欲望真会变魔鬼。

我们都知道,3岁前是宝宝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故意延迟,宝宝可能会觉得父母不爱他。

著名心理学家阿达丽说:“1岁以前的宝宝,时间里对身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宝宝而言,次数多了影响不亚于心里的床上。延迟满足应该对3岁以上的宝宝进行训练的内容。”

当孩子长到3岁后,尤其过了肛欲期,慢慢地有了自主意识,学会控制大小便后,这就表示孩子逐渐有了自控力。这时孩子在生活中会逐渐学会延迟满足。

比如他要喝奶,而妈妈正巧在忙。他可以耐心地等待一会再喝。他要出去玩,也可以让他等10分钟,妈妈把手头上的事做了再出门。因为这时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迟一点就能被满足。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具备延迟满足能力。

当孩子想要拥有某种玩具、零食时,也是一样,妈妈先充分地满足他,当他被满足过,他会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

那么有一天你对他说,今天妈妈买不了,我们明天再来买的时候,他就能够忍耐,多等一天。

当然,家长要说话算话,到了第二天约定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让他满足,几次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可以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如果家长脑子里总是想着延迟满足,最后却从不满足,当孩子一直得不到后,他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变得异常贪婪。

“延迟满足”的秘诀,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平复情绪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依赖感,这样宝宝才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该独立的时候,就能主动的走向独立。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或者不能满足。

当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权——他们有权利享受立刻得到满足的快乐,也有权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获得满足的原因,还有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

明白原因,才能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