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文 | 冯尘
(本文由亲宝宝原创首发)
前两天我妈从街上回来,给我讲了一件事。
她去买清明节的纸活,在店里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大概四岁的儿子也在买,儿子指着一辆漂亮的汽车,说要买一个来玩。妈妈一脸嫌弃地说:“买什么!这是给死人用的!”
于是男孩特别童真地问:“那我死了,你就会给我买吗?”
周围的大人听到都笑了,男孩的妈妈忍着笑,大声说:“呸呸呸!说什么呢!”
讲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
我问我妈,“然后呢?”
我妈笑着说:“然后他们买完东西就走了啊!要什么然后!”
然后我就陷入了沉思。
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心中一定充满疑惑。为什么死人可以有的东西我不可以有?为什么我只是说出内心的想法,大人们就笑成一团?以及,什么是死,怎么死?
想到这里,毛骨悚然。
这真的不是耸人听闻。
不管是从社会新闻里,还是身边的故事里,都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因为缺乏对生命和死亡的了解,草率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部分的家庭,都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课。
刚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穿校服的孩子从17楼跳下,坠落过程刚好被路人拍下。
这孩子才14岁,正在读初二,一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我难以想象孩子的父母正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还有:
相关的案例,在搜索引擎里,能搜出几万条。
2017年2月,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有两个女孩先后坠楼身亡,二人都曾在网站上发布“结束”字样。
之后,一个叫“蓝鲸”的游戏引起关注。迄今为止,已有130名俄罗斯青少年因这个游戏自杀。而这种游戏模式,也已进入其他多个国家,包括中国。
所谓蓝鲸游戏,是通过网络对参与者发出指令,让参与者看一整天恐怖片、听一整天地狱音乐、用刀自残等,从心理上一步步放弃生的意志,接纳死亡。
有的孩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为什么要用刀划伤自己”,他说“只是好奇”,当被问到“为什么好奇时”,他却茫然地回答“不知道”。
每当事件发生,大家都会去寻找诱发孩子自杀的原因。或者,是遇到了一些挫折,或者,是学业压力太大,甚至,就只是因为与同学、老师或者家长的一次口角。
于是,我们就看到满屏这样的解读:现在的孩子真是心理太脆弱了,完全没有抗压能力。于是,转而去追寻提高孩子抗压能力的方法。
的确,有些孩子抗压能力弱。可从根本上来说,孩子轻率地放弃掉生命,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们没有清楚地认知到,活着意味着什么,死亡会失去什么。
在城市化水平还很低的年代,目睹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小孩也不例外。
那时大家不住高楼,家里有人过世后,尸体要在家停放好几天。从死亡到出殡,那几天里阴森森的氛围,对孩子来说就是最直观的生命教育。
知道什么是死,也就会本能地去珍惜生命。
可是现在,住在高楼里,人死之后,从医院到火葬场,全程都由专业人士操作,为了避讳,往往不让孩子参加。对家中孩子来说,死,意味着消失,意味着再也不出现。
却不知其中,具体发生了什么。
有研究显示,人类从5岁左右起,第一次萌发对死亡的恐惧和好奇。而当孩子问起,我们身边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采取迂回的态度。
甚至,家中有亲人故去,都会编个理由骗孩子,说家人出差了、旅行了、去很远的地方了。
对死的避讳,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通病。问了身边的好几位朋友,平常都是怎么和孩子谈论生死的。
大部分的家长,都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可是家长越神秘含糊,孩子对死的态度,就越好奇越畏惧。越没办法知道的事,就越疑惑。
“人为什么会死?”“什么是死?”“人死之后,会去哪里?”
这些问题连我们自己都在畏惧,害怕回答,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面对孩子的发问时,更是习惯性逃避。
可是孩子应当知道。
有一位朋友,当孩子第一次问她“妈妈,什么是死”时,她说,“妈妈先告诉你,什么是生。”
“我们人类,活着的标志就是呼吸。如果你能呼吸,说明你还活着。如果不呼吸了,人就死掉了。”
“什么是呼吸呢?”孩子好奇地问。
于是她给孩子做了几个深呼吸的动作,然后,她对孩子说,“你试着用手,捂上自己的嘴和鼻子,捂得严严实实,不要松开。”
在她的监督下,孩子用手捂上了嘴和鼻子,没过一会儿,孩子把手拿了下来,尴尬地笑着对她说,“难受。”
她知道孩子明白了,借机补充了一句,“所以,保护好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哦!”
孩子郑重地点了头。
其实,每个孩子都应该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1.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因此,有限的人生要活得更有意义。
告诉孩子:死亡并不是什么需要避讳的词语,每个人都会死。所以,活着的时候,就要好好活。
生命有开始,就会有结束。所以我们不必畏惧死亡,而应该去思考,怎样在有限的长度里,活出生命的质感。
学会接纳自己,取悦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好每一件事。
2.教会孩子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
和孩子一起,种一棵种子,看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死亡。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绚烂。
和孩子一起,养一只宠物。喂养它,陪伴它,善待它,它若死去了,给它一个庄严的送别仪式,往后的日子里,怀念它。
如果有亲人朋友过世,不必避讳5岁以上的孩子。也带他们去参加送别会,了解人类生命的终点在哪里。
3.节日,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时机。
清明节时,放弃短期旅行的计划,带孩子回乡祭祖。和孩子讲讲家族的发展史,分享先人留下的故事。
在怀念的气氛和庄重的仪式感中,让孩子感知到:死亡,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而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盛大而绚烂的。
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17岁时,他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每天都假设,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总有一天,这个假设会成真。”
于是,从那天起,他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后来,如你所知,他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智能手机新时代。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
对死,有敬畏;
对生,有热情。
与其纠结什么是死,不如先懂得好好活着。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给我们点赞,再;你是如何向孩子解释生死的?欢迎在下方分享。
作者:冯尘,亲宝宝特约作者,自媒体人。用走心的文字,写理智的观点。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转载」申请授权。
亲宝宝长期招募原创作者,征集优质情感育儿文。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投稿」查看详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