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别被名字唬住了

作者:宝宝树 04-05阅读:1653次

天真可爱的小婴儿在每个大人眼中都是天使,但是爸爸妈妈们会发现,当这些 “小天使”开始长大,他们变得不一样了,从总是面带微笑开始变得有攻击性。比如一不高兴就动手打人、咬人。宝宝怎么从“小天使”变成“小恶魔”了呢?别担心,听我把“攻击性行为”一一道来。

喜欢动手,是这个阶段宝宝的正常特点

宝宝在和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的感受、需要并不是唯一的,原来地球并不是总围着自己一个人转呀,和他人的冲突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此时宝宝还处在探索社交的阶段,并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社交原则,他们能掌握的语言发展水平也无法帮助自己清楚地表达所有的需求,因此,“打”和“咬”成了最为见效的行为方式。专家认为,这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的正常特点,“小天使”并没有变成“小恶魔”,爸爸妈妈们不必大惊小怪。

宝宝有攻击行为,妈妈还要冷静处理

宝树妈发现,当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立刻慌了神,匆忙之中采取了一些错误做法,造成对自己和别人家的宝宝都不好的结果。

1、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立刻责怪宝宝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爸爸妈妈通常会又气又恼,把自己的宝宝批评一顿,着急去安慰受到伤害的宝宝。

宝妈正解:

其实这个时候,打人的宝宝也是需要安慰的,我们可以先安慰一下宝宝,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然后告诉他动手打人是不对的,可以带着他去和别人道歉。单纯的指责和批评并不会达到纠正宝宝攻击行为的目的,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2、只会找宝宝的问题而忽视自身的因素

有的宝宝在任何冲突中都表现出很强烈的攻击性,很难安抚。面对这样的宝宝,爸爸妈妈往往变得怒不可遏,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宝宝,甚至对孩子又打又骂。

宝妈正解:

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从深层次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了。比如看看家庭环境是否温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爸爸妈妈在对待宝宝时是否有暴力的行为被宝宝模仿到了等等。如果家庭中存在这样的原因,爸爸妈妈就要首先调整自己的言行,同时多为宝宝示范帮助他人,与他人和平相处,这样宝宝的攻击行为就会慢慢得到改善。

3、过早要求宝宝懂得谦让和分享

有些爸爸妈妈在宝宝打人时,总是批评宝宝没有礼貌,不懂得谦让和分享。结果无论怎么说,宝宝还是不会照着去做。

宝妈正解:

其实,这对宝宝来说要求太高了。1-2岁的宝宝还没有物权意识,他们不明白什么玩具是自己的,什么玩具是别人的,只要喜欢都觉得是自己的。所以,现在就要求宝宝谦让,宝宝心里一定在想:“爸爸妈妈这是闹啥捏?”

宝妈说:对待这个问题要对事不对人

宝宝这个阶段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并不是为了伤害对方,而是为了得到对方手里的东西。

爸爸妈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也要“对事不对人”,也就是不要给宝宝贴标签,而只要让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从而逐渐引导宝宝学习跟高级的社交技巧,并逐渐形成物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