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秩序敏感期”,你不要再骂孩子无理取闹了!

作者:宝贝方舟 04-08阅读:4594次

宝妈有话说

周末,家里来了客人,房间很黑,为了方便大家聊天,妈妈将客厅的灯打开了。

云云睡觉醒来,走进客厅一看灯亮着,非要妈妈把灯关上不可。妈妈跟他解释,说天太黑了,感觉不好,可云云就是不让,直到妈妈把灯关上了,他才不闹。

还有一天吃饭,爸爸太饿了,先坐到靠墙的椅子上,云云看到了,说什么也不上桌吃饭。妈妈说:“你的小勺子、小碗都准备好了,你怎么不吃饭啊?”云云不吱声,哼哼唧唧想要哭。这时,奶奶明白了:“是不是爸爸坐了奶奶的座?”云云点点头,直到爸爸起来,奶奶坐到哪里,云云才不闹了,才开始吃饭。

妈妈纳闷,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矫情呢?

这可不是宝宝矫情,而是宝宝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宝宝,内心的秩序感要求外部的事物必须与之相符,否则宝宝就会觉得不舒服,会感到痛苦,就会以哭闹、强烈要求大人弄回原来的样子而抗议。

内在的秩序感就是宝宝记得的上次见到的某个物品、上次经历某件事情的状态。

其实,秩序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指出:

“儿童透过有秩序的精准的环境,来和自己的内部秩序配对。外在的有序可以使儿童形成内在的秩序——即知觉归类,他们将所有看到的归为一类,听到的归为一类,摸到的归为一类,闻到的归为一类,尝到的归为一类。

当他们发展了所有的感官后,就会从对感觉的认识上升到知觉认识上来,这样就形成了智能。这时,儿童对外部世界便有了自己的认识。”

当秩序的敏感期(一般2-4岁,3岁左右时尤其明显)到来的时候,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而正是这样对秩序的追求,使儿童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

看到这,是不是长舒一口气?可即便是适龄行为,也够考验咱的耐心的,到底要如何处理呢?

方法很简单:顺着来、顺着来、顺着来。

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苦恼,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都要重来。

所以,当宝宝为了某件事或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而哭闹抗议的时候,妈妈不要妄下断言就觉得宝宝在无理取闹,而要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不要说宝宝霸道,也不要埋怨宝宝固执。

宝宝这些对空间方位知觉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宝宝对空间秩序感的认识和体验,是宝宝提高感知能力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妈妈顺从就是对宝宝成长的支持。

有秩序的环境令宝宝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宝宝维护内心认定的秩序倾向这一敏感期,培养宝宝建立有秩序的生活习惯,会非常容易。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能记住某件东西应放在什么地方。这也意味着,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上支配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够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维护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打造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原因就在于宝宝内心的秩序感需要环境保持最初的状态,他才会喜欢。

秩序感一旦形成,就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美感。如果宝宝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整洁规则的周边小区,那么宝宝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

所以我们尽早给宝宝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宝宝建立一种有秩序的生活。

增强宝宝的灵活性

妈妈多带宝宝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宝宝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随着宝宝独立意识的增强,宝宝就能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哪里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接纳孩子的偏执

如果孩子进入到秩序敏感期,可能会出现偏执的过程,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哭闹等,家长不要着急,帮助孩子理清他们的想法,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时期。

多给孩子选择权

秩序敏感期的宝宝,对于说“不”很在行,所以父母可以在原则范围内,多给宝宝两个选择,这样既能保证宝宝的需求能得到满足,也不会对宝宝形成过分放纵。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虽然有时候就像一只小暴龙,但是呢,他们的内心由此变得规律,通过一步一步地体验,慢慢形成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要知道,在孩子的九大敏感期当中,秩序感可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和品行。所以呢,我们不妨多点耐心,慢慢引导,收获的将会是一个尊重规则、生活有序、具有良好素质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