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倚泓
每日起床
“我数到3,否则……1、2……”
“快点起床,都七点啦,还不起床就迟到啦!”
“快去洗脸!”、“快点吃饭!”、“快点走了啦!”
……
各位妈妈,相信你一定也经常这样催促孩子起床吧?孩子们在每天的催促声中开始一天的新生活,而这种催促几乎陪伴了孩子整个童年和青少年乃至要到成年以后。如果父母只是声声催促那还算好的,有时候孩子还会被父母刻意制造出的各种噪音惊醒,被高八度的吼声震醒,被后妈式的拍打痛醒,被父母强行掀开被子冻醒……
起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四肢苏醒。我们简称这个过程叫“切换启动过程”。启动下空调,也需要等待几分钟,何况是人体呢。也就是说,叫醒的那一刻,要给大脑送一个“醒来”的信号,同时还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安全的环境来启动大脑。这些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孩子大脑的切换启动过程,直接恢复到清醒状态,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
要知道,留恋被窝、留恋潜意识中的梦境,是人的共性,而“到点还好意思睡?”这种指责性的叫醒方式瞬间就夺走了孩子睡眠的安全感,何况是大喊大叫呢?孩子会觉得一天的幸福就这么被摧毁了。
父母这些杀伤性叫醒的方式是在叫醒的那一刻,把所有的担忧都宣泄给了孩子。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是孩子迟到了怎么办?”上,却忽略了孩子赖床的原因,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情绪化的处理办法,回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和责任。看看孩子被杀伤性叫醒的后果吧:
这让孩子们直接跳过潜意识进入到意识层面,这种“惊吓”的记忆,会进入到无意识层面,造成深层的恐惧。所以很多孩子起床后经常是迷迷糊糊的,不像是刚刚睡饱。
在这种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孩子的安全感会被剥夺,防御机制就会自动开启:哭闹、攻击性行为、冷漠麻木……
父母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孩子会继承这种“紧张”或“情绪化”的倾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继承一种对于环境变化产生的敏感心理反应的倾向,甚至还会出现怪异的行为。
说了这么多错误的做法,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养成自觉起床的好习惯呢?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叫醒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叫醒幼儿
妈妈可以在宝宝需要醒来的前10分钟,用温柔的语气呼唤宝宝的乳名并轻抚,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也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唤醒宝宝,游戏要轻松简单,是宝宝喜欢的,主要是活动宝宝的四肢使之兴奋,大脑收到信号进入起床状态。只有当孩子觉得在你身边是舒适和安全的,ta才会更乐意配合。
叫醒学龄儿童
这时候孩子的已经有了自主意识,习惯一旦养成,形成生物钟,到点自然就会醒来。但毕竟这么大的孩子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偶尔会因为天气、生理等原因赖床,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鼓励,配合孩子起床,这考验的是父母的反应性、耐心,鼓励孩子,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浸在过度担忧,纠结于迟到会造成的不良后果上。
恰当的做法式让孩子先带着愉快的心情去上学,可以把今天早上遇到的问题留到晚饭后一起讨论,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在晚饭后我们可以采取不评判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坐下共同探讨早上迟到的原因,分别说出各自的感受和需求,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是不是要把闹钟再调整的早10-15分钟?或者晚上早半小时到一小时睡觉?再或者就是按照原来既定时间不变,加快穿衣和洗漱的速度……和孩子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找出哪些是你们能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哪些是可以付诸行动的,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适应环境、应对不可预期事情。
叫醒青春期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日渐成熟,无论是否有起床困难和迟到的问题,都必须学会使用闹钟这项生活技能。青春期的孩子日渐叛逆,父母不应该纠缠于琐碎的生活细节争锋相对,而是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对于如何安排好早上的时间,给予孩子相应的建议。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不要拒绝孩子的起床发泄行为,如果孩子起床时脾气很大,一被吵醒就会大哭大闹,而任何方法都无法安抚时,父母可提早一些时间孩子儿起床,先让他发泄一顿再说。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责骂他们,试着让他们宣泄情绪,等闹够了,安抚好,再去做出门前的准备工作。
不批评、不评价、不贴标签,不强化孩子的无能感,偶尔一次没有按时起床要被允许,一味的指责孩子是父母无力的表现。父母要通过鼓励来引导孩子学会合作,做自律、自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