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到了2岁,跑得更快了,说话顺溜了,曾经的乖宝宝好像也不见了,任性、对着干、反着来......妈妈们焦头烂额,都说是到了叛逆期,为什么这么小的宝宝就叛逆了呢?
下面这些表现,你家宝宝占了几条?
破坏性强
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撕书、故意把玩具丢的满地都是。
倔强固执,情绪反应激烈
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在公共场合坐地耍赖、打人。
和父母反着来
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宁愿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挑战规则
故意破坏之前订好的规矩;层出不穷的提出新要求;和父母讲条件,要达到要求才肯做事。
和其他宝宝冲突
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争抢同一件玩具,争抢先后顺序,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但又爱抢别人玩具,严重时甚至打人。
叛逆期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里程碑,是宝宝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真正有了自己的想法,即有了自我意识。
而且这个时期的宝宝觉得自己有能力探索世界,但内心还有点弱弱的,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同。自我意识强大,但是能力发展不足,所以此时的宝宝很矛盾。
下面一起看看宝宝叛逆的原因,找到了原因,妈妈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儿童叛逆的心理原因】
自我意识增长:理解到自己是独立于外界的个体
婴儿期的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来说,自己和母亲和世界是一体的。
到两岁左右,孩子会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他会学习将自己和世界区分开,思考: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
孩子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和成人不同,成人多通过思维去学习,孩子则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叛逆”的表现。
案例:
隔壁的哥哥刚买了新的小汽车,妹妹也想玩,但哥哥一边大声说“这是我的”,一边躲着妹妹,不跟妹妹玩,无论妈妈怎么劝都不肯放手。
分析:
这是典型的“自我意识”成长现象,和自私没有任何关系,每个孩子都必须经过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和独立。
探索“我”的力量:想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厉害
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后,必然会对“我”的能力感到好奇。因此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由于破坏比建设更容易,而孩子能力不够,因此孩子通常是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建设性行为。
同时,由于孩子语言能力尚不发达,还不懂得通过语言来社交,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并且会非常乐于观察他的攻击所带来的效果,以此判断他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对他人的影响。
案例:
孩子最近喜欢变着花样扔东西,从高处往下扔玩具,扔塑料瓶铁瓶等各种材质的东西,或者是把玩具扔到沙发下面、椅子下面等各种地方,弄的越糟糕反而越高兴。父母来阻止,反而更加兴奋,加倍扔东西。
分析:
孩子通过扔东西来判断他的力量和准头,判断哪些东西会扔坏,扔东西的结果,改变了家里整洁的环境,同时引起了父母的关注和阻止,这些都使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对世界产生了影响,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影响越大,孩子就越有成就感。
矛盾的亲子关系:一面调皮任性,一面回头看父母还在不在
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必将经过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他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
这种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唱反调。
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前来回游荡。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这一现象还会不断反复,孩子未来究竟能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父母的态度是这场拉锯战的关键因素。
案例:
原本吃饭习惯很好的孩子,最近突然不吃饭了,妈妈越是让她吃,她就越不吃,还跳下饭桌玩去了。最后软硬兼施,孩子坐在妈妈怀里,终于吃完了。
分析:
原本规定好并且互相遵守的吃饭习惯,孩子故意打破,从中获得了挑战父母的快乐,最后妈妈妥协,同意孩子坐在怀里吃饭,一方面使得孩子感到胜利,另一方面又满足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自我”的独立却未得到满足。
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则:看看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什么
当孩子开始区分世界和自己是不同的,孩子就会对世界是什么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已经超过了婴儿时期“认知世界”的阶段,而进入了“为什么”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化身“问题宝宝”,每天会问出无数个“为什么”,这是孩子在学习各个事物背后的规律。
这一时期的孩子还会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如何运转。他通过不断的挑战规则,来学习哪些规则是不能变的,哪些规则是可以变的。这一阶段对孩子认识社会、培养孩子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
孩子每天有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时间,最近,看完规定的动画片之后,孩子总会提出相同的要求:我还要看小鹿斑比。平时总会为了这个问题争执一番,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妈妈同意孩子多看一集小鹿斑比,但孩子听了,也不看小鹿斑比,却平静的玩别的了。
分析:
孩子并不是真的要看小鹿斑比,她只是想了解“半小时动画时间”这个规则能不能打破。妈妈同意之后,她认识到这个规则妈妈有权修改。目的已经达到,当然也不需要再看小鹿斑比。
不懂得辨别与处理情绪:大哭大闹含义不同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接触外界越多,各种“意外”情况越多,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多样。
但情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善于具象思维的孩子难以理解抽象的东西。他们会对这些心理变化感到迷茫、害怕、抗拒,而由于年龄所限,只会通过哭闹这种单一渠道来宣泄。
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表现就像歇斯底里的无理取闹。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当无条件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帮助和引导孩子认识各种不同的情绪,并教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案例:
孩子提出“我要去游乐园玩”,但今天下雨,所以妈妈不能带孩子去玩,于是孩子大哭大闹,半小时都不能停歇,拼命要求去游乐园玩。
分析:
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产生自我意识,但还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以为“我”就是一切,“我”是万能的,所以一旦遭到挫折或者拒绝,就会产生失败感。孩子愤怒并不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是因为感到失败。
但孩子本身不懂得分辨,更不懂得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哭闹的行为来宣泄。这一阶段对未来孩子的情绪管理有着关键影响,并且会直接影响孩子和父母的亲近程度。
妈妈们,假如有一天醒来,你发现自己获得了某种超能力,是不是也想尝试下自己的威力?此时的宝宝就是这样,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人,开始使用自己的能力啦,你理解宝宝的行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