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说的都是你家熊孩子?
NONONO,你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在风雨中凌乱。
这种情况出现在每一个有娃人家的日常里。
有的家长看见宝宝打人第一反应就是“妈呀,怎么学会打人了,这么小就这么暴力,以后还了得?”其实打人未必如你想的那么可怕。
教育宝宝“打人”这件事儿,是个技术活,不能不管,也不能硬管。
再下手“管教”孩子之前,先得搞清楚宝宝“打人”的几种情况,然后见招拆招!
无意识的拍打
通常这种情况会出现在宝宝1岁左右。
常看公号文章的妈妈们应该知道,此阶段是宝宝手的敏感期,孩子跟看护人玩闹的时候,会拍打大人的脸,抓眼镜,有时候你越说,她反而越带劲。
这个时候,是孩子的手部运动在发展,他开始学习支配手腕到上臂的力量,做出“打”这个动作,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这属于宝宝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技能,是很正常的行为。
嗯,很正常,所以就不用干预么?
NO!
不干预你会被扇的很惨。
怎么干预呢?
很多长辈的干预方式是开玩笑的说“哎呀,调皮鬼,会打奶奶了,让你调皮!”顺势在宝宝的屁股上“打”两下。当然谁都知道这不仅是善意的,完全是宠溺的!!
但是,这种做法却是不正确滴!
因为这样的反应,传递给宝宝的讯息就是,“打人”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从长辈带笑的眼睛中就能看出,他们喜欢这种互动的方式。
那今后走出家门,宝宝依然会用这种“自以为受人喜欢"的方式,跟其他小朋友互动。
是不是被误会的很惨??
所以正确方式就是默默地转移注意力,弱化打人这个事件。
无恶意的情感表达
一般两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但是语言表达尚不成熟,那么第一反应就是运用自己更为熟悉的肢体,比如打人、推人,这也只是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而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暴力。
2岁孩子的世界观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你拿了我的玩具,我要抢回来,你不给,就要打你。
你挡着我的路了,我过不去,就要推你。
你是我的朋友,我跟你打招呼(很可能只是在内心里),你没回应我,我就要挠你(谁让你不回应我)。
看上去很霸道?但这就是2岁孩子的逻辑。
在他们眼里,这并没什么,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我只是要我的玩具啊”,“我只是走我的路啊”,“我再跟你表达友好啊”。
这种情况,告诉孩子更正确的表达方式,比修理他一顿或是让他保证“下次不打了”更有意义。
比如,哥哥没经你同意抢你玩具不对,但是你打人也不对,下次被拿走玩具,告诉哥哥“是我的。”哥哥被你打的好疼都哭了,我们跟他道歉好吧?
你是喜欢妹妹,想跟她打招呼是么?如果你这样打的话,妹妹会很痛,而且会吓一跳,下次先轻轻挥挥手说“嗨”,来再跟妹妹试一次?
通过这些示范,可以让孩子知道,当语言不完善的时候,什么样的动作才是正确的。
家庭成员被打之后,尽管你不计较,也千万不要一笑了之。干预行为本身就是在告诉宝宝,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被允许的。如果我们不及时干预,其实就是在默许宝宝这样的行为。
情绪的故意发泄
一般两岁半之后孩子的打人行为,就是有意识的情绪发泄,也就是,故意的!
比如,想玩其他小朋友的扭扭车,其他小朋友不给,打他!
比如,想看动画片,妈妈不允许,打她!
故意用“打人”这种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失望、愤怒、或是其他激烈情绪。
这种情况下的打人,家长就有必要正面管教了。
先让孩子平静下来,跟孩子共情,抓住宝宝的手,帮他说出他的感受, “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不能玩姐姐的扭扭车。不如我们...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然后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并找到解决方法。
如果宝宝能平静下来,带他一起去道歉。告诉宝宝“你打了姐姐,姐姐很难过的,我们怎么让她高兴起来呢?”带着孩子一起,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表示关心。
我们常常执着于追问对错和教育孩子,却常常忘了道歉这件小事,带孩子一起道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强化如何表达友好,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态度,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宝宝平静不下来,还要继续打人,那就要把宝宝转移到一旁,告诉他,如果执意要打人,那就不允许他在跟小朋友一起玩。他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无论哪种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暴制暴是下下策
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终会成为喜欢打人的人。
因为他们在挨打中学到了,暴力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表达愤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打人就是可以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做的。”
而且,体罚让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孩子关注少的父母,孩子可能通过故意做错事的方法来获得父母的惩罚,以此来得到父母的关注。
对3岁之内的宝宝来讲,限制比惩罚更有效。
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单纯,有时候单纯的抢夺玩具导致的争吵,不要着急介入调解。
不妨静观其变,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
也许上一秒还打得不可开交,下一秒就握手言和了。
如果家长盲目的介入并指责孩子,就等于在心理暗示上强化了“打人”以及“被打”这种行为。
用更丰富的形式,教孩子学会情绪表达
平时通过绘本、游戏、或是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孩子知道,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发泄情绪,除了打人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比如平日玩过家家照顾宝宝就要温柔礼貌,一些管理情绪的故事和绘本也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