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开放交流,也是一种“安全” ——记“美国儿童性教育专家工作坊(深圳站)

作者:青豆书坊 04-24阅读:478次

有一天,在给4个月大的儿子换尿布时,我发现他很自然地把手放到了生殖器上,那一刻我除了把手拿开,给他换上干净的尿布外,我什么也没做。或者更准确地说,那时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是时候要开始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性健康教育了。

作为一名儿童情商老师,我一直都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性健康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一直以来,对于专业、权威、系统的性健康教育,我苦苦寻觅而不得。所以,当我看到青豆书坊的性教育工作坊介绍时,内心别提有多激动,能跟随Dr. Haffner学习,简直太幸福了。

于是,3月,我带着家人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深圳,一边沐浴着南方的暖阳,一边享受着学习的滋养。我对儿童性健康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终于告别了“谈性色变”

很坦诚地说,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接受的性教育几乎为“零”。在学生时代,如果有人与我提及一些私密话题,我总是会心头一紧,脸颊发热,通常都避而不谈。学习心理学后,我仅仅能从科学理论的层面认识它,如果有人提及更具体的内容,我仍旧不知道如何谈论才是“恰当” 的。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心理禁锢。

真正感觉到心理禁锢开始松动,是从第一次翻开《从尿布到约会》这本书开始的。儿子正处在第一阶段,我第一时间翻开了0-2岁的教养指南,读到“当孩子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时,对他们来说,触摸和发现生殖器,就像触摸和发现手指、脚趾、肚子一样自然。”这句话简直醍醐灌顶,我突然意识到,以前我之所以不敢面对孩子“触摸生殖器”,是因为我给这个行为背后赋予了“成人的意义”,主观地认为这是不好的。然而,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纯粹得多。在工作坊上,Dr. Haffner也谈到了不同年龄段儿童性教育的重点,有了这样全面的了解,放下了内心的“自以为是”,我开始变得淡定了。

虽然内心淡定了许多,但身体依旧有些不听使唤。再一次被触动,是在工作坊上手工制作生殖器模型。我们这组抽到的是制作男性生殖器模型,恰好有且仅有一位男同胞,当他科普完男性生殖器的构造,将彩泥捏成阴茎的形状交到我手中,希望我继续完善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快,略微有些不好意思,但依旧低头摆弄,做完后赶紧交到他手中。之后,我们完成了模型制作,并到其他组参观学习。我没有刻意回避自己的感觉,无论是刚开始觉得有些尴尬,还是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脱敏。

午休时,我回到酒店,看到妈妈正在给儿子换尿布,我几乎脱口而出:“如果你看到叮当触摸自己的生殖器,你就告诉他,这是你的阴茎……”那一刻我无比平静,我知道,我终于可以做到以淡定的心态面对一个不淡定的问题了。这感觉太棒了。

值得反思的“家庭价值观”

参加工作坊学习的一大益处就是有充分的小组讨论机会。正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往我们所知道的性教育,仅仅只能算“生理卫生与健康”教育,所以当很多问题接踵而至时,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在工作坊,我们做情景模拟练习,比如“作为一名12岁孩子的家长,你在孩子的微信上发现有人在群里发色情图片”,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按照我们的常规做法,估计就是开始对孩子“说教”一通了。但是,无论我们说得多么“通情达理”,最终还是希望把这种“不良之风”扼杀在摇篮里吧!

工作坊上,老师提出了与孩子交流性议题的“四步模型”,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真正想向孩子传递的是什么?当时我问同组伙伴,你与孩子谈话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她迟疑了一下。如果我们只是想解决“不看色情图、不发黄色信息”这个“行为”,只是想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就太局限了。行为的确可以被限制,与此同时,思想也可能被“对与错”所禁锢。比如,以前我们认为同性恋是不好的,现在已经有国家接受这种情况了,那我们如何去界定“对与错”呢?这就关系到“四步模型”中最核心的一步——“传递你的家庭价值观”。

所以,真正考验我们的不是你了解多少“性知识”,而是你如何给孩子传递“你的家庭价值观”。了解到这一步,我开始问我自己:我能接受孩子多大年龄开始谈恋爱?18岁以后能开始性生活吗?还是结婚以后才可以?倘若我的家庭成员有同性恋,我是否能接受?……如果这些问题在家里被讨论过,父母能够达成共识,那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可教时刻”(这也是非常实用的“性教育方法”之一,详情可以参看《从尿布到约会》这本书)向孩子传递“家庭价值观”,而不是等到问题来了,我们才去“教训”孩子,才想着如何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参加此次工作坊最大的收获之一,在儿子5个月的时候,我可以和他爸爸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价值观”了。

保持开放,也是一种“安全”

过去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如果我们和孩子聊性话题,会不会撩起孩子的“好奇心”,变相地“鼓励”他偷尝“禁果”呢?我也有过类似的疑虑。但是,经过这次工作坊的学习,我的心结完全被解开了。除了以上我分享到的感受和认识外,还有一个地方很触动我。

在工作坊,老师亲身示范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过程。当孩子向我们提出和性有关的问题时,老师的第一回答总是:“谢谢你的提问。当你有问题时,你来询问妈妈,真好!”然后老师就会问孩子,“对于这个问题,你已经了解到了什么呢?”,“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这样的反馈其实就是在向孩子传递:遇到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告诉父母;父母希望了解你的想法,当你需要的时候,我们支持你。

保持开放,我们才有机会向孩子传递“家庭价值观”;

保持开放,我们才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开孩子的疑惑;

保持开放,意味着我们不回避孩子的疑问;

保持开放,意味着我们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倾听孩子的想法。

所以,我认为性教育不应该指向“杜绝问题的发生”,而是保持开放的交流。前者可能让我们只看到性“丑恶”的一面,而忽略了性其实也很美好。因此,保持开放的态度,反而是一种“安全”。当孩子有疑问时,他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会以平等、平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敞开谈话的大门,这种信任会守护孩子一生的幸福。

这次搭乘青豆书坊的列车,跟随顶级权威专家的学习旅程为我开启了全新的视野,颠覆了我过去对性教育的狭隘认知,搭建起了新的性教育框架,让我们在未来有章可循。

- END -

文/ 刘娟

美国性教育“圣经”

良好的性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如何养育性健康的儿童》

[美] 黛布拉 ·W.哈夫纳 著

青豆家教馆 出品

美国著名性教育专家经典之作

畅销全美20年的性教育“圣经”

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必读

《心理营养》作者林文采博士强力推荐!

如何说

HTT认证

师资培训

点击阅读,即可入手《从尿布到约会》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