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骗了多少父母耽误了多少孩子?

作者:晨欣教育 04-28阅读:4697次

案例:妍妍是名2岁的小女孩,每天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妍妍妈妈觉得这与自己对孩子的细心照顾,及时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有关。

周末,妍妍妈妈带着孩子和朋友一起逛街,孩子看到一个布娃娃,想要妈妈给买,妈妈看着妍妍渴望的小眼神,立时就心软了,正打算满足妍妍这个小小的需求时,朋友拉过她,说:“不要立马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要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这叫延迟满足。”

妍妍妈妈有点纠结,她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妍妍最好的教育。

几乎每一个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妍妍妈妈一样的问题。

1

当孩子提出要买玩具、零食或各种物品时,刚开始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孩子买最好的。有时候孩子挑了一个十几块钱的玩具妈妈还会嫌弃呢。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当他越来越有主见后,很多妈妈忍不住会有与妍妍妈妈一样的担心:如果什么都遵照孩子的意见来,孩子会为所欲为,没有未来。

所以当孩子提要求时,妈妈会刻意否定,想要通过否定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对孩子好呢?

家长们的顾虑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跟踪实验证明,同样的孩子,控制力强的,长大以后会更有出息。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准备了好吃的软糖,糖对4岁的孩子来讲,那可是极具诱惑力的事情。

当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个软糖后,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但是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之后再吃的话,就能幸运地吃到两颗糖。毋庸置疑,谁都想吃到两颗糖,那么就看谁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了。

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等,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的等待了20分钟,这些“延迟者”当然享用到了两颗糖。

等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的展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的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在学习能力上,“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高出20分。

于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就有了一个词语叫做“延迟满足”。

2

延迟满足是个很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看到这里,妈妈们可能会想:延迟满足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一定要早点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以后孩子的要求不能轻易赞成,绝不能因为我的纵容让他成为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孩子。

但是延迟满足真的需要通过否定孩子的要求来培养吗?

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平时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也一样,往往对不得手的东西保持热情。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本能之外的东西,才属于欲望,是可以拒绝的范围。对宝宝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满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结果往往适得其返,欲望真会变魔鬼。我们都知道,3岁前是宝宝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故意延迟,宝宝可能会觉得父母不爱他。

著名心理学家阿达丽说:

1岁以前的宝宝,是建立对身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宝宝而言,次数多了影响不亚于心理的创伤。延迟满足应该是对3岁以上的宝宝进行训练的内容。

当孩子长到3岁后,尤其过了肛欲期,慢慢地有了自主意识。学会控制大小便后,表示孩子逐渐有了自控力。这时孩子在生活中会逐渐学会延迟满足。

——摘自阿达丽著《培育阳光宝宝:3岁前决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比如他要喝奶,而妈妈正巧在忙。他可以耐心地等待一会再喝。他要出去玩,也可以让他等10分钟,妈妈把手头上的事做了再出门。因为这时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迟一点就能被满足。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具备延迟满足能力。当孩子想要拥有某种玩具、零食时,也是一样,妈妈先充分地满足他,当他被满足过,他会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

那么有一天你对他说,今天妈妈买不了,我们明天再来买的时候,他就能够忍耐,多等一天。

当然,家长要说话算话,到了第二天约定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让他满足,几次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可以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如果家长脑子里总是想着延迟满足,最后却从不满足,当孩子一直得不到后,他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变得异常贪婪。

3

▌“延迟满足”的秘诀,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平复情绪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依赖感,这样宝宝才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该独立的时候,就能主动的走向独立。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或者不能满足。

当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权——他们有权利享受立刻得到满足的快乐,也有权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获得满足的原因,还有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明白原因,才能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正确的“延迟满足”训练

一个从来没有被“即时满足”的孩子,你让他如何“延迟满足”呢?想要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以下几种特质:

1.能够正常和家人沟通,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无需用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2.自己的需求,多数时候可以快乐地被满足。

3.通常在4岁以上,理解并能遵守规则。

同样,家长也要能做到以下几点:

1.有充足的耐心

2.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3.能接受孩子暂时做不到,家长不发火,并且家长还愿意继续尝试并接受失败。

4

正确的延迟满足锻炼对孩子的确有帮助,到底如何培养呢?

1.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一味按照父母的需求来控制孩子,往往会导致非常尴尬的局面:为什么有的事情要“等一下,不要着急”,而上学出门时却被一个劲儿地催促“快点,不要磨蹭”?一来二去,孩子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如果我们必须制定规则,那么就和孩子共同制定。比如和孩子逛商场,在出门前,可以一起商定孩子可以购买的物品数量,出门后必须遵守。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卡及同事,通过实验研究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约束性顺从是儿童发自内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共同商定的规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这种主动的顺从行为,才能发展为良好的自控力。

2.锻炼过程中,和孩子共情。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提到,男人向女人倾诉,期待的是脱离困境的方法,女人向男人倾诉,期待的是则是温柔的拥抱和安慰。

对于孩子,家长则要双管齐下。

如果孩子因不能及时被满足而难过,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例如,和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遗憾……”,说话的同时可以抱抱、亲亲孩子,这样的举止和言语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在这样“延迟”的过程中,孩子虽然不愉快,但内心不至于受到伤害。

延迟满足的度很难把握,实际上,如果我们有原则地在良善的道路上对孩子“有求必应”(非溺爱的),孩子也未必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总之,在良性循环的延迟满足锻炼中,孩子的自控能力会不断提高,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就要及时停止,反思。

其实,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真的也不难,也许只需要换一种更接近孩子的方式。只要孩子足够信任你,延迟满足不是什么大问题。

温馨提示: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频道:微信搜jiangzhangshiguang,关注微信公众号,指尖上的专家,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