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踢人遭过肩摔狂踩头:父母对孩子“打不还手”到底有多可怕?

作者:诺曦妈妈 05-04阅读:2530次


1

昨天被一则视频吓到:一个男孩在公交车上,用脚踢了座位上一个男子三次,这个男子突然站起来,一个过肩摔把男孩狠狠摔在地上,并抬脚对着他的头部狂踩三下。

我相信绝大多数妈妈都跟我一样,看到孩子的头被一个大男人那么狠命地踩,都会感觉心胆俱裂

小男孩被踩后当场瘫软,两次试图站起来,都倒下了,看得我眼泪都出来了。

孩子目前还在医院治疗,不知道受伤的情况如何。

男孩7岁,而踩他的男子21岁。

网友的观点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认为,7岁的孩子主动挑衅该被还击教育;第二类认为,21岁的男子反应过度,是个长大了的熊孩子。

其中第一类观点占了多数,“熊孩子”有多令人讨厌,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父母,绝不能对全民的戾气无知无觉,更不能把自家孩子养成过街老鼠。


2

那个在公交车上用脚踢人的孩子,透过他的行为,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要求买一个玩具,妈妈不同意,孩子便对妈妈拳打脚踢,妈妈虽然生气却不还击。

孩子的玩具不小心被爸爸弄坏了,大哭大闹并不停地打爸爸,爸爸觉得孩子力气小,打了也不痛,便不予理会。

孩子不想走路要奶奶抱,奶奶双手拎着菜没法抱,孩子便用小拳头一下一下捶打奶奶的大腿,奶奶默默承受。

孩子在外面被人打了不会反击,回家后爷爷训练孩子:来,打我呀!当孩子迟疑地给了他一拳,爷爷竖起了大拇指。

......

以上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有不少孩子被家长纵容得无法无天,他们在家里当惯了霸王,便以为这个世界都是围着他转的,所有人都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样,可以任打任骂,予取予求。

在他生气的时候、在他无聊的时候,都可以作为他发泄的对象。

公交车上的男孩踢人,似乎仅仅因为无聊。从他动作来看,起初只是试探性地用脚轻轻踢了一下,也许因为对方没有反应,便以为跟家人一般“打不还手”,便再来一下、又一下。

他不知道,只有自己家人才会容忍他的霸道,外人没有这个义务。

他不知道前两脚对方没有反应,是在积攒怒气,当第三脚过去,他成功地让对方的怒气值爆了表。

3

我的大女儿小曦性格比较温和,性子也比较慢,对事物不太执着。

很小的时候想要个什么,我如果不同意,便转移她的注意力。大一点后,我便给她解释原因,讲讲道理,她一般都能听得进去。发脾气的情况很少发生。

而小女儿小诺则与姐姐完全相反,她的性子非常急,对事物异常执着。从几个月大开始,想要什么东西,可以持续很长世间,特别不容易被转移注意力,如果没有得到,情绪反应也很激烈。

相比姐姐,小诺经常发脾气,生气的时候,她摔过手机、砸坏过不少东西,虽然事后都受到了该有的惩罚,但仍无法杜绝下一次继续发生。

道理她都明白,但情绪上来的那一刻,仿佛超越她的控制能力。

我建议她去锤打沙发、被子等柔软不易坏的东西,实施有一些效果。

但有时她特别愤怒,便会攻击我或者她爸爸(看谁离得比较近)。

如果她打我,我大部分时候都会还手,同时告诉她:你打任何人,他都会还击!并提醒诺曦爸爸要适当还击。

小诺很少打姐姐,因为姐姐肯定都会还击,而她打不过姐姐。

在她已经明确我会还手的情况下,偶尔仍然会因为情绪太激烈而打我。明知山有虎,仍向虎山行,我只能在她打我之后,还手打她。

有一回外婆来家里小住,看见姐妹俩打架,习惯性地劝姐姐让着妹妹一点,我却赶紧阻止外婆,叫她不必干涉。

我曾经很担心小诺上学后会“欺负”同学,担心老师每隔三天就要找我谈话。幸好幸好,这样的事情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4

曾读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讲一位爸爸早上叫女儿起床上幼儿园,女儿不愿意,开始反抗,她打了爸爸一拳,爸爸毫不犹豫地打了一拳回去。

小小的孩子痛得大哭,于是她又打了爸爸一下,自然,爸爸还是还击了她。

孩子不理解,为什么最爱她的爸爸竟然打她,她以为爸爸再也不爱她了。

然而爸爸却说:我这么做是要你明白并牢记,这个世界上,你打了任何人他都会还手,即便是最爱你的爸爸,也不例外。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非常震撼。这正是我们十分缺乏的教育。

孩子小时候我们对他“打不还手”,除了可能让孩子被社会狠狠地教育外,还可能培养出目无尊长的“白眼狼”

看看下面的两个事例就知道:

要说上面事例中的孩子,是青春叛逆期,不可理喻,那么下面这个小伙子的行为,却令人齿冷:

这个“白眼狼”对父母大打出手的理由是:他准备结婚了,嫌父母凑钱买的婚房太小,让自己在老婆前没有面子。

最后围观的人看不过眼,报了警,小伙子被民警带走教育。

5

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人类作为高级动物,自然延续了这种本能。

然而,如何爱孩子,却是一件技术活,或者说是一门艺术

时间上,不同年龄不同状况,要有不同的爱法,该亲密的时候亲密,该退出的时候退出。

距离上,太远,则彼此生疏,太近,则互相侵犯,要不远不近,爱他却仍有界限感。

程度上,不能太多,否则就是溺爱,不能太少,否则就会缺爱,要爱得“刚刚好”。

此间的尺度和分寸,没有任何老师能够教会我们,全靠自己去把握、去衡量。

我始终认为给孩子展示真实的生活,是极其有必要的。

父母的生活充满艰辛,就不该粉饰太平,而该让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

在生活中,你打了别人,别人一定会还手,那么在家里,就不要把孩子纵容得唯我独尊。

既然世界不围着任何人转,那么家人就不该围着孩子转。

——END——

诺曦妈妈:华东师大教育学硕士,兼修心理学,讲科学、接地气,分享幼儿的性格和智力培养、二胎、青春叛逆期的陪伴经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