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舍不得让孩子吃的苦,生活最后全还给了他

作者:丁湘妈妈谈育儿 05-05阅读:5842次

1

前几天,一个亲戚打电话说要来看看老人。

奶奶很高兴。

可是他听说老人不在原来的地方,到了我家。因为路途有点远,只能作罢了。

奶奶又跟我说起了他的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已经听了很多年了。

当年,大家都说奶奶的大姐命好,嫁了村干部,家境不错。

生了两个女儿后,最后又得一小儿子。

全家人都把这个男孩当作宝贝。

生怕他摔着磕着,两个姐姐也什么都让着他。

那时候,他应该是最幸福的孩子,比如能随便吃到糖,像在蜜糖罐子里。

后来因为成绩不好就没读书了。

家里人又不肯让他出远门,因为怕危险!

所以就放在家里,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这样能放心。

可是让他学东西呢,又说太累,学了木匠又学泥工,可是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

最后还是种地。

房子反正父母有,老婆也几经周折娶到了。

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吧。

可是如今他快50的人,因为身体不好,盖房子借了钱,又不得不来省城打工。

在家种地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

老父母相继过世,家里也没留什么。

盖了几层新屋,还靠两个姐姐出钱出力。

可是,这个时候的他能找什么样的工作呢?

亲戚给他介绍了宾馆清洁工的活,他听说不能包住,又只能作罢。

最后在一个即将拆迁的地方租了一个几个平米的房间。

然后凌晨就起床去扫大街,寒来暑往,吃了很多很多苦。

还记得有一次,姨奶奶说:“我真的害了我这个儿子,那时候让他出门做点事就好,现在又胆小又没本事,可怎么办呢啊!”

说的时候老人还哭了。

如今老人已经走了,可是他真的过得不好。

当年舍不得让孩子吃的苦,生活最后又还给了他。

2

做了父母后,我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想着去帮孩子做事。

洗完脚后的洗脚水,有时顺手给他倒了。

他有时坐在床沿大喊拿拖鞋来,拿拖鞋来。

为了赶时间,又给他拿了过去。

而有时要他来帮忙做点事,不耐烦地他会说:“我累了,我先喝水,我要上厕所。”

总是想着找理由来逃避。

有时想想,这未必是孩子的错。

而是我们没有跟孩子划清界限感。

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情景:

当孩子不小心跌倒了,他肯定会自己爬起来的。

可大人却赶紧跑过去拉起来。

这时,其实是你侵占了孩子的空间,父母越界过来,让孩子没有独立做这件事的机会。

当孩子放学,书包本来应该背着自己的身上,可是你却一把拿过来自己背着。

这时,你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没有学会自己的承担。

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关爱”中一步步缺失和模糊。

记得有一次,亲戚家一个读中学生的男孩在朝着妈妈发脾气,说“我的事你不要管,我自己做主。”

可是他妈妈说,其实孩子的衣服、鞋袜从来没有自己洗过,怎么能照顾好自己呢。

父母就觉得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习惯了这样的包办。

不仅仅让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也让自己的纠结痛苦。

3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应该是父母应该早点传递给孩子的。

所以有时我看到儿子懒懒的时候,会跟他说:“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你学会干活吗?”

“不知道。”

“因为爸爸希望你今后能更好的生活,比如你想想啊!当你有了宝宝,你的宝宝是不是要你做饭给他吃呢!”

“要他妈妈做。”

“那他妈妈不在家呢,或者有事去了呢。难道你就让你的宝宝饿肚子?”

这时他就开始想了。

有时,我会跟他说:“等你长大了,就要独立生活呢!所以你现在要多锻炼锻炼。”

“我不跟你们分开。”小家伙会很担忧地靠近过来。

“当然,爸爸妈妈不会跟你分开,只是你也会有自己的小家,有你的老婆和宝宝的。那时候你跟爸爸一样,就是大男子汉啦!”

“不分开!”

“好吧,我们会永远在你身边,可是你该学会的东西要努力学啊!你也要自己找工作,得自己养活自己呢!”

真的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和父母之间是有界限的。

这个界限不是爱的间隙,也不是阻碍亲子关系的屏障。

而是尊重和责任。

尊重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你的选择、想法。

教会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会去推诿、逃避。

我之前有一个同事,自从生了儿子后就没天没夜的加班,四处出差。

朋友们都劝她注意身体,不要这么拼。

她说不管怎么样,要趁年轻多买一套房子。

因为要给儿子留一套。

更严重的是在农村,兄弟之间争地盖房,大部分都因为要给儿子准备房子。

还有不少人因为儿子要结婚,四处借钱,负债累累。

如果是因为家里没有房子让儿子娶不到老婆,大家指责的竟然是老子无能,而不是说儿子没用。

生了孩子就要给他买房备车,出钱讨老婆。

我觉得是一个混蛋逻辑。

这个逻辑表面充满了爱,其实是一种害。

4

养孩子,总归要为之计深远,往往也是为己之计深远。

父母不能将自己未尽的人生理想强加给孩子。

但是我们要为孩子的理想添柴加。

教会孩子去积极地面对生活带来的苦难。

不吃点苦,怎么能学到本事呢?

所以儿子练琴回来跟我说,“爸爸,用力弹弹弹,手指好疼。”

“是不是这样的,我也觉得疼,但是弹完就不疼了。当你的力量增加了,就好啦!”我也在桌面上用力弹着,模仿他的样子。

当然如今还是小试牛刀呢。

我知道,真正磨炼他的日子还很长很长。

而且我致力于孩子们阅读推广,接触了很多的父母。

重视阅读的父母基本都理念一致,肯定了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

但是不重视孩子阅读的父母各有自己的托词。

比如说怕孩子看坏眼睛。

比如说我的孩子不喜欢书,就喜欢玩。

比如说我们家孩子已经够聪明的,没必要去读。

我还见过一个特别奇葩的理由:有一位妈妈说孩子奶奶看到她给孩子阅读就不高兴,说这样做会增加孩子大脑负担,怕把孩子累着了。

这样的呵护,最后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茅以升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常对自己的女儿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为人父母,不仅仅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无条件地爱,更要有为之计深远的智慧。

小时候别怕苦了孩子,因为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