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崩溃哭闹的孩子,如何安抚却不妥协?

作者:育儿团 05-06阅读:1565次

本文由:安潇AnnXiao

大家的五一小长假过得好吗?

这一句话问得意味深长......

咱们当妈的,假期之后多半还需要一个假期才能缓得回来,因为......带孩子的假期比上班还累啊!

像我,全家断网深入了森林五天。

孩子们到了林子里那真是吸收了日月精华,简直能量用不尽啊!我陪着她们又下水又上树,迎着冰雹在泥里挖蜈蚣、在野地里放飞猫头鹰......

虽然好玩,但我回到伦敦后已然累得只想趴着,急需一座“一个人的森林”,得要放空几天才能正常运转。

如果有个乖巧好商量、善解人意的大宝宝陪伴左右,比如像我家老大Suki这样的,假期确实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但如果家里有个terrible 2、horrible 3的高需求宝宝,像我家老二Sula这样的,那么假期充电就是个神话了。

现实是,我们时不时就得踩雷,安抚她的脾气就得用掉全家人好大一块能量储备......

妹妹一哭,全家崩溃。

二公主Sula肺活量极好、声音忒大、脾气很倔、越哄哭得越猛。每次她一哭,姐姐都得捂着耳朵求饶:“求求你别哭了!太吵了啊!我的玩具都给你好吗?”

姐姐就是这样全盘放弃自己的各种福利的,只为求一个清净,她投降得比爸妈还快。

应对崩溃尖叫的高需求宝宝,我也是身经百战了。

在当妈的生涯中,我最感觉万念俱灰的时刻,就是孩子尖叫哭喊无法安抚的时候。经历了过多少个生无可恋的夜晚,我最终也是接受了自己有两个高需求宝宝的现实。

别看现在四岁半的Suki又随和又懂事,她在两岁时也是一天一崩溃、每次哭一个小时,总能哭到我透心凉。

好在她三岁生日一过,就像教科书范本一样变得明白人话了。

但是妹妹Sula紧接其后,英勇地揽过“高需求宝宝”的接力棒,负担起折磨爸妈的任务。我是多么盼着她三岁时,也能神迹显灵,让她也变得像姐姐那么明理和善解人意。

姐姐两岁时的脾气,我也是难忘。

记得妹妹刚出生不久时,我把妹妹放在背带里,去接两岁的Suki从幼儿园回家。Suki那时已经又饿又累了,路过超市旁的糖果店,她从橱窗看到一颗有卡通糖纸的棒棒糖,就嚷着要买,我没同意,于是她就当场炸翻。

那时我怀里抱着一个饿着想喝奶而嘤嘤哭的婴儿,脚边上一个满地打滚号啕大哭的幼儿,我呆立着哪里也去不了,也无处喂奶,只觉得生不如死,苦涩往肚子里咽。

我拉Suki也拉不动,只好一边哄妹妹、一边绝望地瞪看着姐姐在马路边上躺着嚎哭了30分钟,每个从超市出来的人,都给我投来问候绝症晚期病人的目光。

两岁的妹妹,脾气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经常是因为和妈妈交流堵塞而崩溃。

老大拯救了我。

当妈妈不能和孩子顺利交流时,双方都会绝望得要死啊。

还有一次我们度假时,有天白天玩得猛了,晚上回来妹妹Sula很饿很累,吵着要吃饭。爸爸赶忙给做饭。

结果爸爸在意大利面里混入了Sula最不爱吃的菠菜,还绿色的一小粒一小粒的,摘也摘不出来。饿得不行的Sula当时就崩了,把碗扔到了地上,面条撒了一地。她说不要吃这个,要吃冰淇淋!

爸爸当然不能忍受这种粗鲁的行为,冰淇淋也当然不能给!

于是Sula就从高椅子上爬下来,躺在一堆意大利面上打滚,面条压成碎末粘在身上和头发上到处都是,就这样哭嚎了20分钟。

这种时候,全家人都一副默哀的表情。

两岁的高需求宝宝,是上天派来让我们原形毕露的照妖镜,能够把你我心里的暗黑系都逼出来,放在桌面上摊牌,让我们惊讶地跪在自己的真实本色面前。

“原来我是这样的人。”有时,你会这样对自己叹息。

长期应对折磨人的高需求宝宝,会逼得我们不得不最终打碎自我、再重整自我。

不幸的话,那个新的自己会支离破碎、不堪一击。

幸运的话,那个新的自己会吹淡了阴暗,会变得通透,会像棉花糖那样可以消散掉任何打来的力。

这几年应对孩子们的脾气,我逐渐掌握了一套方法。

这套方法,保护了自己的情绪,也修炼了自己的心智,让我感觉逼走了内心黑暗的一部分,人变得透明了。

这是一个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学会了尽量不对孩子动气。我深知对孩子吼叫,受伤最深的人是自己。

在Suki两岁时,我还偶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体会过发怒真的是最折磨自己的事,不仅孩子不会因此停止哭泣,火山爆发的大脑更会让自己受到一万点伤害:吼叫会让自己感觉失控、烦躁、气恼;平静下来之后还会自我怀疑、愧疚、和无助,整个人的自我感觉都会变得很差,会对自己作为妈妈的价值丧失信心。

我再也不想让自己陷入那样的情绪怪圈。

多年和孩子们的脾气作战之后,我的耐心坚韧了很多。现在老二Sula面对的是一个更像“棉花糖”的有韧性的妈妈。

当然,如果我半夜被她弄醒、听她哭一个小时,我还是会感觉生无可恋。但是白天的时候,我应对她的脾气,已经能够应用这个方法、比较好地保护自己的情绪并安抚她了。

不和孩子生气、怒吼,就是对她的各种无理要求妥协吗?

当然不是。

我给自己总结了一套应对方式:爱护自己的心情、安抚哭闹的宝宝,但是不妥协原则。

整个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1. 想办法预期到可能引起情绪的情景,提前准备,尽量避免

孩子每天都会提出很多要求。通常当爸妈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的时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孩子身体累或者饿、情绪状态本来就不好时,就特别容易因为爸妈的拒绝而崩溃。

比如两岁的Suki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她已经很累很饿了,我拒绝给她买糖,就引起了当街倒地哭嚎30分钟的事件。

后来我都会在接她时、在书包里揣一包小饼干,其中的糖分可以消除一点疲劳、也可以解饿,这样就能减少回家半途发脾气的状况。

2. 不因为孩子尖叫哭喊就改变原则

但如果都能事先预想到各种状况、并成功避免孩子崩溃,那就不叫terribel 2和horrible 3了。

爸妈再怎么心思缜密,高需求宝宝还是会有失控发脾气的时候。

理解孩子因为身体不适而引起的情绪,比如饿了累了就容易发脾气。

但不能因为理解孩子就改变原则、而妥协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说了不能去商店买棒棒糖,那么她再怎么打滚哭喊,我也不会进去买。

说了不能用冰淇淋代替晚餐,那么她再怎么哭嚎也没有冰淇淋。

如果因为理解孩子的情绪就妥协了原则,那么她就会把“发脾气”和“实现不合理要求”画等号,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境,就会想要用发脾气的方式逼迫爸妈妥协。

既然有一次成功,就会有更多次成功,孩子们都会有这种心理吧?

3. 不因为孩子崩溃哭喊就怒吼训斥

我总是在说不要去对孩子吼叫,但我真的不是用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说教。

我的角度,是很想说明:吼叫的行为太没有建设性,尤其对自己的伤害最大。我以前体验过偶尔对孩子训斥,真的觉得会把自己逼出内伤,而且孩子更难安抚,会哭得更凶。

愤怒这种情绪,不会因为发泄而消散,反而会因为发泄而增长,发火的情绪会让自己伤得最深,唯一的方法是在发火之前就掐灭它。

4. 不在孩子崩溃哭泣的时候和她讲道理

生气发狂的孩子是由“情绪脑”控制的。此时她的前额叶的“理智脑”根本不会起作用。这个时候讲道理根本没用。

爸妈在此时讲道理,只会让自己比孩子更大声,因而更容易失去耐心而最终转为发火。

孩子在发泄情绪的时候,是让她感受和体验自己情绪的时机,不是灌输道理的时机。

5. 不因为孩子哭闹而抛弃孩子走开

孩子崩溃发狂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敏感的,她会一边想要挑战爸妈的底线,让爸妈屈服,一边又特别需要爸妈的关注。

如果这个时候任由孩子在那里哭,而爸妈自己走开,孩子会特别害怕、会有被抛弃的感觉,也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她其实会更加激动,更加没有办法安慰自己而安静下来。

走开,让孩子一个人自己哭,其实不是一个能够安抚孩子的好方法。总是自己一个人哭到最终平静的孩子,会很容易没有安全感,难以信任爸妈、难以把自己的情感托付给他人。

不过,当孩子打人的时候是另一回事。当Sula一岁时,有时她情绪激动会打我和抓我头发。我就会清晰的告诉她:如果你打妈妈,妈妈就会走开。她哭喊地来找我,我就会回到她身边,但只要她有打人的动作,我就会用身体语言清楚地告诉她我会走开。

这是她需要学习的、长大后的社会行为的现实。孩子要知道:如果你伤害别人,即使是亲近的人也会走开;但如果你只是难以控制情绪,那么我可以陪着你,等你平静下来。

6. 给孩子合理的、有安抚感的选项,但接受孩子的拒绝

又不能骂、又不能讲道理、又不能走开,那是要逼死爸妈的耐心吗?到底怎样安抚哭喊的宝宝呢?

在不改变原则的情况下,我会给孩子提议一些能够让她感到有安抚感的事。

比如,不同意去商店给Suki买糖。她大哭时,我会说,回家吃你最喜欢的芒果好吗?我们去找你最爱的长颈鹿好吗?

比如,爸爸不给Sula吃冰淇淋。我们说,你饿的话,给你吃个苹果吧?牛奶你要吗?

但是要明白,此时给孩子提出“有安抚感的合理选项”,不是为了有立竿见影的结果!很多爸妈在这个时候被孩子拒绝,就会失去耐心。

但事实是,孩子在激动的时候,为的是赢得自己的意志力,这是一场心理战。因此无论你给的选项多么安抚、多么合理,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立刻拒绝你的提议。她想要表明的是她作为独立人的意志。2、3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好好商量,他们只会本能地为自己的独立意识觉醒而呐喊。

不要在这个阶段失去耐心而对孩子发火,因为孩子拒绝你的提议几乎是必然。

7. 孩子拒绝了选项以后,就不再互动,进入“静止人”模式

这是最难的部分,但也是意志力拉锯战的部分,有时这种对抗要进行20分钟甚至2个小时,对爸妈的耐心是个巨大的耗损。

我这几年来的经验总结告诉我,当给孩子提出了“安抚选项”之后,就最好进入“静止人”的状态,不再互动!

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这时你对她做出任何“互动”,她都会像按了按钮一样狂躁起来,无论你是碰她、还是多说一句话,她都会哭的更凶,猛烈挑战你的耐心底线,企图撼动你的权威。

经过无数次的磨练,我的“静止人”模式已经能够切换得非常自如了。为了更娱乐一点,我还会假想自己是个“等待正确指令”的“人工智能”:除非孩子给出清晰的、符合原则的合理指令,否则我就是个不说话、不走开、不互动的机器人。

我没有表情,也没有情绪,我学会了让自己的情绪与孩子隔离,因为我想象着“人工智能”是不会认为对方是在和自己生气的。Don’t take it personal!

于是Sula发狂怒吼的时候,我就会给她提出几种安抚方案,然后不走开、不动气、不说话,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如果她发怒不让我做自己的事,我就坐旁边,没有什么表情地等待,不互动。

妈妈就在旁边,孩子会觉得安全,她知道妈妈随时等待她的合理指令,但也知道妈妈绝不会妥协她的不合理要求,妈妈仍然是权威。

因为很多次的刻意练习,我在这种时候,会主动把自己的大脑思绪和当下环境切断与隔离:孩子在旁边哭,我就默默地思考今天该做的事、回忆正在读的书的情节、有时甚至开始构思自己要写的文章。

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也给了孩子安全陪伴,我就能心安理得地让自己的思绪抽离,越抽离就越不容易动气和烦躁崩溃。

如果孩子哭喊得太吵,就要小心自己的耳膜,我有时会偷偷带上耳塞。

情绪上的抽离,并不是抛弃孩子,我的身体还在那里,我在等待着她平静下来,等她给出合理的要求。

这个阶段,“不互动”是重点。

一旦“互动”,就会给她的“斗争”以平台,孩子就更难平静下来,自己也更容易陷入到与孩子的对抗情绪中,更容易发火生气。

8. 在孩子给出合理指令时,立刻执行

如果妈妈陪在旁边,又没有互动,孩子的意志力会慢慢削弱下来,情绪会慢慢得到安抚。她会开始考虑你之前给出的合理选项:也许喝杯牛奶也不错,也许回家吃芒果也不错?

或者,她会终于自己提出一个“合理要求”。

因为是“意志力的斗争”,她的要求听起来会像是在发脾气,比如她可能说:“除了喝牛奶,还要妈妈唱歌!”或者,“除了回家吃芒果,还要妈妈给讲故事!”但孩子其实只是想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台阶下,让自己看起来是胜利的。

这个时候,就不要去计较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了,因为她其实情绪还在那里,但她已经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去妥协,也学习去思考哪些选项是妈妈能够接受的“合理要求”。

这时,“静止人”接到了“正确指令”,就立刻执行,比如给孩子一杯牛奶再唱首歌。不用有太多废话。

爸妈如果能够在孩子放弃“不合理要求”、提出“合理要求”以后立即执行,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意志力受到保护,知道爸妈还是会对自己有回应、在乎自己的感受,会因此很受安慰。

9. 在孩子完全快乐起来之后,再一起回忆和讲道理

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后,孩子会看似平静下来。但此时不要立刻去回忆她发脾气的事,去讨论原由和讲道理!

她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情绪,回忆和讲道理可能会再次引起一轮不安和愤怒。

观察孩子的心情,在她完全开心起来、忘记了不快的事情之后,或者是第二天,再一起回顾此事。

和孩子讨论,当时是什么情绪?宝宝为什么哭?为什么妈妈不执行要求?因为那个要求不合理。

除了哭喊尖叫,还可以怎么办?哪些是合理的要求?如何表达才能让妈妈明白?

通过用语言清晰地和孩子讨论事情的起因经过,让宝宝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什么情况下的什么要求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如何用语言表达、说出来自己的需求。

这一套应对尖叫崩溃的高需求宝宝的行为方式,也是我经历了好几年的折磨才总结出来的。

用这个方法我安抚了孩子,保护了自己的情绪,又坚持了原则不妥协。

总结一下这个行为的过程:

但愿我们都能在关键的时刻自如开启“情绪的抽离模式”,这个能力真的很重要,可以不让自己的心情卷入别人的情绪旋涡中。

如果一开始觉得很难,随着有意识的“刻意练习”,会越来越容易做到。

不动气,才真的是善待自己,当妈不容易,我们最需要小心呵护自己的情绪。

陪伴高需求宝宝是一个炼炉,最终会把我们打磨成通透的、以柔制刚的、不再阴暗的妈妈。

作者:安潇AnnXiao,我是安潇,住在伦敦,有两个女儿 Suki和Sula(生于13年9月和15年7月)。这里记录了我和她们从0岁开始一起玩的早教游戏,创建一个“家里的蒙特梭利教室”。一定要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微博@安潇AnnXiao。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沐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