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会玩的爸妈,MOST法则一定要掌握

作者:萌芽研究所BUD 05-07阅读:310次

提到「玩」这个话题,说来有趣,我脑袋里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业精于勤荒于嬉」。

就好像从小被耳提面命说,「你这样子玩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成绩,影响了未来」,我们对于偷偷跑去玩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神秘、紧张感。

我印象中还是有好几次玩得特别「巅峰」的时刻。比如有一天中午,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小溪里光着脚挽起裤腿捞蝌蚪,弄得一身脏兮兮、湿漉漉,但是又不得不老实地、没掩饰地回家,自然我们被认真教育了一顿,没法和父母们分享捞蝌蚪的乐趣,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却乐得暗自偷笑。这个捞蝌蚪的记忆却一直在我脑海里,成为童年里特别深刻的一幕。

等养育了两个孩子后,跟着他们玩,才开始体验到什么叫做「无所畏惧的玩耍」,和他们一起在浴室里打水仗,全身淋得湿漉漉,然后在地板上涂鸦,各种水彩颜料在我们的地板上「肆虐」,但是孩子们笑得如此灿烂,我竟然也找到了久违的童年记忆。

和他们一起去爬山坡、捡树叶、踏草、堆土、挖泥,光着脚丫在鹅卵石面上踏来踏去,闻着青草的味道,挖开泥土把菜苗种下去,再随性挑选了心仪的石头、树枝、树叶和花朵回家搭建自己的「菜地」……整个过程都是两三岁小孩子浑身狼狈又享受其中的各种快乐,自然感染着我。

△ 配图来自《头脑特工队》

之前在看《头脑特工队》的时候,特别喜欢剧里笔墨很少但却立体有趣的Bing Bong(冰棒)

作为和主人公茉莉一起成长的「幻想朋友」,他和茉莉经历了许多有创意、想象力和富有探索性的童年游戏。而他本身的形象就是孩子们丰富想象力的集合:象鼻子、猫尾巴、棉花糖身体,笑出来会流糖果。

△ 配图来自《头脑特工队》

我越来越想成为一个「会玩」的家长,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早年在香港儿童创造性培育工作坊里,导师教授的一个「法宝」被我运用其中,也收获良多,它叫「MOST原则」,理论源自于Linda Crane Mitchell 教授提出的孩子创造性导向活动的组织概念。

M = Materials(合适的材料)

O = Objectives(一点点的目标)

S = Spaces(足够的空间)

T = Time(充分的时间)

体验这个原则的过程,也让我一点点地拨开「养育的迷雾」,找到了童年的感觉,也找到了久寻的童真。我在和孩子体验「玩耍」的过程中不由思考:

那种肆无忌惮、无所畏惧又开放自然的玩耍,我们到底丢失了多少年?

做一个「会玩」的父母

从和孩子准备材料开始

和孩子一起玩的法则第一点是M(Materials),提供足够丰富的材料支持。

大多学者都认同,婴儿期(0~1岁)孩子一次仅需要少量的材料,但从学步期(1~3岁)开始,需要根据孩子的阶段性发展提供适宜性的材料,给孩子搭建一个大量材料的、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丰富环境(Frost, 2015)。

很多时候我们对材料的定义可以是很灵活的,比如我们可以加入沙子、纸屑、胶水、闪光贴纸来取代单一的手指绘画。

合适的材料(Materials),是指没有预设期望的开放性材料,是区别于声乐玩具的功能,比如颜料、黏土、书写和绘画工具。

△ 我整理过这样一份表格,可以放大看

大家又是否都用过这些素材呢?

搜集了这些丰富的材料,其实我们也给了孩子足够多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素材,给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创造和做选择。

我与专家顾问团队研发「小芽启萌·优陪会员计划」(戳看介绍)的时候,也刻意在1岁以上的游戏中融入了非常多元的、大家又可以随手准备起来的材料,一些很不起眼、大家可能平时都会忽略的材料,都被我们设计进了游戏当中。

比如用胡须膏画画

比如用杂志做拼图

比如用闪粉进行读写认知

整个拍摄过程,我观察到所有的孩子都对这些材料非常感兴趣,把玩材料就可以很久,而且专注。

做一个「会玩」的父母

鼓励孩子为玩耍设定小目标

和孩子一起玩的法则,第二点是O( Objectives ),鼓励孩子为玩耍设置一定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特别之处在于强调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自己去创造自己的目标,这是我们对孩子主动探究行为的重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误区,认为玩耍得有章法,孩子得在安排好的既定流程里才能最大化地学到东西。成人设定的目标,便是游戏的主旨。但这个恰恰是阻碍了孩子的创意思维的开拓。

我们需要鼓励的是让孩子自发地创造自己的游戏目的。透过玩耍,孩子能计划自己的活动,为自己订下不同的目标,并寻找方法去达成,这个过程,孩子才能创造新的事物及启发自己的游戏创意。

我之所以在「优陪计划」的几百集游戏课中,全部加入了「互动点评和引导策略」,就是因为观察到一些父母陪伴姿势,其实还可以更科学、更好;也希望将更多好的游戏概念和陪伴理念告诉大家。

孩子的能动性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热情,恰恰在于不以成人的目光对孩子设限。

我们需要记住,玩耍的目的离不开对孩子创意的保护。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有创见性、激烈的,甚至包括我们没有想象过的,以冒险、偏执、完全投入、狂喜和增强的心理状态为特征的游戏(transcendental play),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创意来源。

我们需要记住,孩子游戏和创造力质量的判断准则是,孩子是否成为游戏的主导者(Wittmer & Petersen,2006)。孩子在玩耍中如何保持住自己的内在积极性,合作关系,并且知道如何合适寻找建议,很重要。

别因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出发。帮助孩子设定属于自己的游戏目标,这才是「返璞归真」的玩耍本质。

做一个「会玩」的父母

为孩子的玩耍提供场所

和孩子一起玩的法则,第三点是S(Space),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

当我们终于期待可以和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时候,但却发现生活空间不支持怎么办?

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比如家里地方太小、比如长辈不允许,比如自己也忍受不了家里一团糟等等。但是这些又怎么会是问题呢?

我们可以去户外,户外有足够的天然的材料、沙堆和丰富的素材供给我们,只要我们可以带上备换的衣服,任孩子在泥巴堆了玩个够;

我们可以去浴室,浴室有天然的空间可以给孩子们乱涂乱画,玩玩玩水游戏,玩玩过家家,衣服弄湿了又如何,最后爽快洗个澡就够了;

我们可以和长辈隔开,有一个时间段,孩子归我管,我们说了算,我们可以保证孩子连续的、高质量的「专门时间」(戳链接了解更多:专门时间的全情陪伴法),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和孩子一起体验丰富的「玩耍世界」;

我们还有更多的不受环境场景限制的玩耍游戏,比如「过家家」、比如「戏剧游戏」、比如「想象游戏」……

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从来没有听说过会被环境「禁锢」而不得「动弹」的玩耍世界,如果有,那也是我们「限制」了我们自己。

做一个「会玩」的父母

为孩子的玩耍预留时间

和孩子一起玩的法则,第四点是T(Time),给孩子预留充分的时间。

我们肯定尝试过,让孩子正襟危坐地等待,我们将孩子需要的一切游戏材料都摆放在孩子面前,然后随时候命在旁,等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给他们递纸巾、抹桌子、洗手和抹身子。

但实际上,孩子从一开始需要的是:准备。

△ 哥哥弟弟每次浴室作画都至少需要一整个下午

我们不需要以成人的视角去给孩子的创造设下固定的时间,孩子的整个参与游戏的过程,从准备、探索并使用提供的材料,到开始进行创造,甚至到最后的打扫,都是孩子的游戏时间。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则会让游戏变得匆忙、仓促、最后反而把游戏最具备创意性的部分丢失了(Mitchell,2004)。

在实行「MOST」原则的过程,我也觉得自己是在一点点突破自己,这无疑也是我为人父母的新的体验。

我们最喜欢把「MOST」原则运用在孩子的Bathtub Paint(浴缸作画)里。

我会先在客厅给孩子们提供足够多的材料(Materials),一张长长的卷纸,还有一堆足够数量的颜料,还有画笔和画板。

而当孩子们完成了这个作品之后,他们可以转移阵线到浴缸,将蜡笔画、手指画、水花、沐浴露一起混合在一起,变成他们想要的颜料效果。

比起客厅的图纸的空间来说,孩子们又获得了更多的空间位置(Space)。多样化会增加了孩子的趣味性,也使得孩子更加激动地参与到画画的过程中。

当孩子开始凭借内心想要表达自我的欲望进行相应的创造性艺术活动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孩子的角色关系(Mitchell,2004)。

我家孩子的手指浴缸画就特别明显,孩子的创作目的(Objectives)鲜明。比如一开始可能还是创作,到了最后也许就成了「过家家」的游戏,孩子在其中演绎,也在其中想象。

而这样子的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时间(Time)的支持,我家孩子周末的浴缸作画,从准备材料,到涂鸦,到浴缸作画,到过家家,到洗澡,到打水仗,一般都需要2~3个小时才能完整结束,是的,一个三分之一天又过去了。

孩子只有充分体验,才能充分享受其中,才能充分在其中更好地成长。

不要买了那么多东西,

还是没有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东西;

不要花了那么多时间,

还是没有和孩子达成有意义的交流;

不要用了那么多心思,

还是错过孩子最佳的启蒙探索机会。

孩子世界的色彩斑斓并不是我们成人的世界所能完全描绘出来,而我们需要做的,或许就是提供给到孩子足够的支持和支援,不要用我们的「固化」去禁锢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给孩子一个专属的角落,让孩子的想象力的城堡可以落地、发芽。创造是孩子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产品,我们需要信任孩子天生的智慧,并且提供足够丰富的支持,最终可以让它自由发展。

创造了世界级伟大童话经典的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最悲伤的事情,是孩子们长得太快」。

是啊,终究有一天,孩子们会长大,就像《头脑特工队》的茉莉一样,会忘记她曾经的那个「幻想朋友」,那个哭起来会流出糖果的Bing Bong。

Bing Bong一边期待可以和主人茉莉完成「去月球」的梦想,一边消失在她的记忆深渊。

其实我们父母不就是一个个长大的「小孩子」吗?我们又怎么会记得住自己的童年到底有没有创造过这样子一个唯妙唯俏、活灵活现的Bing Bong呢?

千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何出发。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笑着对孩子挥手,让位给孩子独立且长大后的旅途。但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前六年,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就是给予孩子最好都陪伴,和孩子一起「疯玩」,让孩子去体验无所畏惧的童年、充满力量的陪伴。

△ 配图来自《头脑特工队》的儿时回忆

萌芽的话

上周五我在香港,偶有小雨,在雨后拥挤的街道上,看到一个可能3岁多的小男孩,穿着凉鞋在一处水洼里欢乐地踩踏,水花溅起,他就哈哈大笑,玩得特别投入,让我很感动。

正当我也看得入迷,一把尖锐的声音穿越人群而来:“你还在哪里干什么!快走啊!踩那个脏水干什么,你就是要捣乱是不是!”

这位妈妈的声音,听得我都胆战心惊的。小男孩站在原地,一脸委屈,不敢继续踩水,也不敢往前一步。

一个小小的场景,我却看得非常心疼。为什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父母总是视而不见?

我在周五的文章里(孩子是主子,大人是奴仆,这样的家庭有多可怕?)提到过:做父母要保持一种育儿的觉醒状态,并不容易。这里也包括了你是否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而不仅仅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

如果你把孩子当“小屁孩”,你当然会以自己要做的事情为重,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催促他快点结束;你当然会考虑到自己事后收拾的麻烦,阻止孩子乱涂乱抹,或者弄到自己浑身脏……

在「优陪计划」16-18月龄有个孩子,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我们设计的游戏是妈妈与孩子一起用手指来画“友谊树”,这是该月龄段孩子团队合作的引导。

孩子越玩越脏,不仅将颜料抹在纸上,也抹在桌子上、地上、甚至衣服上(我们有帮孩子传罩衣,但也挡不住了)……

但孩子的妈妈,完全没有阻止,我们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完全不去干扰,我们都沉浸在孩子极大的欢喜和兴奋中。妈妈和孩子越玩越high,就连最后帮孩子洗手洗脸的过程,也充满欢声笑语。

看到孩子最后的笑容了吗?这不正是最好的陪伴吗?我想孩子在每一次如此投入的游戏中,兴趣能很好地被挖掘出来,而孩子也已经能感受到了什么是内心的丰富和满足。

好啦,公布留言入选名单时间到,礼物我们会在这周安排寄出哦。

周获得小礼物的分别是:

  • 扭扭车、平衡车、滑板车、三轮车……孩子成长中的7种车,要怎么选怎么用?|最全指南

银蓝水月、骨咕朵、王琳钰

  • “妈妈,同学家有五套房,我们家有几套?”你的回答很重要

螺旋桨小飞侠、Anne、苏三

(以上的礼物是:《Sticker Activity Book》系列或《A Maisy First Experiences Book》系列中的随机一本)

  • 孩子是主子,大人是奴仆,这样的家庭有多可怕?

Ever、An、王昭、细佬B

(以上的礼物是:《“熊猫先生”礼仪养成系列绘本》中的随机一本)

感谢大家的用心支持,我这两天会联系你们哒~

本文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所有

转载合作请回复关键词 转载获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