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士心理:孩子小小年纪如此倔强?父母应该怎么办?

作者:霖士心理 05-12阅读:2405次


又哭又闹不上吊,好像是孩子特定时期的专属权利,特别是3-7岁,孩子的奇招让家长防不胜防,家长们也是表现的束手无策...

某周六下午,母亲在家中打扫屋子,突然被孩子从后面熊抱住小腿:“妈妈!去公园吧!”

这位母亲于是知道这又是一个不一样的周六,解释道:“妈妈在打扫屋子,打扫后再带你去好不好?”

“就不!就不!就现在!”边说边拽着母亲的衣服...

“听话,下午去,妈妈跟爸爸不一样,什么时候说话不算话了?”(此时的不知哪位父亲被暴击一万点伤害...)

“我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就要去公园!”

这位母亲继续说服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你不听话就不带你去了!以后都不带你去了...”

也许是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可能已经联想到以后要一致憋在家里的悲催场景...于是,用了一招’狮吼功’,足足喊了5分钟,这位母亲实属无奈:“这哪是养女儿,简直就是个祖宗...”

结果可想而知,母女两人‘幸福’的前往去公园的路上...

很多孩子都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然而,面对倔强的宝宝,父母只有妥协吗?我们都知道过分的纵容会阻碍孩子的身心灵健康成长。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的倔强?又如何缓解呢?


超强的自我意识

殊不知,倔强的高发阶段并不是叛逆期,而是2-3岁的宝宝们,也被称为难缠的黑暗三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身体的发育使孩子尝试通过动作来做抵抗,也是这个阶段开始抵制一些不喜欢的事物。但积极正面的认识来看,这对于孩子成长而言,这种背后行为带来的勇气与韧性又是难得可贵的...

对待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用暗示来解决,主要是比较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以多频的形式调整孩子的意愿,从而让孩子自觉的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行动。

比如:孩子经常接触偏执的小伙伴,就会变的固执。在孩子的认知世界,原来固执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父母要让孩子脱离这样的环境,与宽容平和的人交往,家中多讲宽容与平和的美德,接受家长和小伙伴正面的暗示,从而纠正自我意识。


教育中的行为绑架

有时父母太忙,就把照顾宝宝交给了长辈,长辈的疼爱我们都能理解,但有时也不必太过限制。有一次看见9.10岁的孩子被爷爷带着遛弯,孩子刚想弯腰观察蚂蚁,爷爷立刻拽起小手:,交代了一句:“蚂蚁会爬到身上咬你的!”没过一会儿,想弯腰剪个树枝,又被爷爷转移了注意力:“咱们吃冰激凌去喽~”

对于行为的绑架,虽然是善意的,但会增长孩子的负面情绪。这种一旦积累一定阈值,就会爆发...

家庭教育中,主导教育角色的长辈尽量学会控制好自己,少一些控制欲望,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很倔强,那么就随父母了;如果后天倔强,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所导致的。也不排除家长随和,孩子倔强的家庭,那就是后期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

所以,平时对孩子干涉少一些,无端劝告少一些,主观判断的训斥少一些。让孩子在家中也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给孩子一点尊严和一点权利。

隐藏的性格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2岁定终生...”孩子的先天气质,再加上后天的教育,最终形成孩子的性格。而3岁前,孩子的80%性格基本定型。也就是说,三岁孩子的性格和长大后其实是没有太大性格差异的。

有的成人脾气倔,有的则宽容,而天生容易倔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只会更倔。而父母们总会觉得孩子小,长大以后就好了,这种观念需要做调整了。因为0-6岁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个“信任、依赖”的印象,

每天固定的抚摸、搂着孩子,要坚持每天做。当孩子哭闹时、情绪不好时或日常,这也是与家长亲近的方法之一,用爱的语言结束:“爸爸妈妈很爱你~你是爸爸妈妈最宝贵的...”如果有一个男宝宝和女宝宝,也要费点心,在结束时分别提出:“你是妈妈最宝贝的女儿/儿子”,来强调唯一性。

其实孩子的很多理由是非常合理的,只不过有时父母们顾虑多了一些,导致这些迷雾遮盖住了原本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