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社会如此文明?
为什么德国人在全球受到普遍的尊重?
为什么德国经济在欧洲一枝独秀,“德国制造”的质量享誉世界?
这就要从德国家庭教育开始谈起。
悠悠妈曾留学于荷兰和沙特阿拉伯,在爱尔兰跨国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管理三十人的团队。现在移居德国,生活在一个纯正的德国家庭,有一个混血女儿,小名悠悠。在带悠悠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德国妈妈们究竟有什么教育理念和高招,可以让孩子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本文观点来自李茜(悠悠妈)新书《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
1
德国人的计划性和严谨态度,
影响德国宝宝的睡眠训练
德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清晰,宝宝一出生就有自己的儿童房,父母有尽早让宝宝独立入睡的强烈意愿,所以德国宝宝的睡眠训练从一出生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德国孩子基本在1~2岁能做到在自己的房间独立入睡,不需要陪睡、奶睡、抱睡。每晚7点,关上灯,道一声“晚安”,妈妈即关门出去,孩子自己安然入睡。
德国睡眠专家建议,从出生起就让孩子睡自己的婴儿床,这一点至关重要。首先,这么做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视婴儿床为自己睡觉的地方,省去了以后分床睡这一步骤。一旦孩子习惯了与爸爸妈妈同睡一张床,再想让他睡自己的小床,分离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其次,婴儿与大人分床睡可以防止被大人挤压而发生窒息意外的风险。为了宝宝的安全着想,我们也应该选择分床睡。
德国人非常提倡计划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孩子的每日作息也不例外,帮助宝宝形成健康有节律的睡眠习惯。
2
吃得对,比吃得多更重要
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中国妈妈倾向于让宝宝以米粉为主食。走在德国超市的婴儿辅食货架前,我却常常被主食谷物的众多选择弄得眼花缭乱——米粉、小麦粉、小米粉、燕麦粉、玉米粉、3种谷物混合粉、7种谷物混合粉……德国专家建议宝宝的主食选择应尽量多样化,每一餐换着不同的谷物吃,从各种谷物中汲取营养,避免只吃米粉,以防砷超标。大米中砷含量超标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注意,是科学家和食品加工业正在努力攻克的难题。这一点特别值得中国父母重视。
对于营养的吸收,吃得对,比吃得多更重要。在德国,想买6岁以下孩子吃的补品,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饮食正常的孩子不需要额外吃补品。德国父母在这方面没有心理需求,生产商自然就不会去生产。
3
生活就是最好的早教
最好的早教不在早教班,而在生活的耳濡目染里。高质量陪伴,既不需要一整天都围着孩子转,也不应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代价。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活出精彩,孩子自然会吸收和效仿——这一点,德国父母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地做着。
在德国超市,常常能看到爸爸或妈妈把宝宝背在胸前,一边逛超市,一边自言自语地向宝宝描述手上正在做的事。超市其实是很好的早教场所,带孩子一起逛超市,认识和挑选食物,算账,最后由孩子来付款,都是宝贵的生活实践。
4
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德国人极少给孩子贴标签和下定义,这源于他们不随便对别人的生活进行评价和干涉的修养。这种修养德国父母从小就会教给孩子并且身体力行地示范: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尊重每个个体,不随便评价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德国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夸得最多的是可爱,不过仅限于对小宝宝。对再大一点的孩子,德国人很克制,不轻易做出评价。即使要评价也是基于事实对孩子的某一正面行为进行夸奖,绝不会对别人家的孩子公然打负面标签,也不会对孩子的外表进行评价,不论美丑。因为审美没有统一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孩子怕生,德国人说这是正常现象,很多小孩子都这样。孩子打人,德国人说这是一个发展阶段,孩子还没有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肯定不是恶意的。女孩子爱动,德国人说这个孩子运动能力强,但不会说她像个男孩子、假小子。孩子说话比别人少,德国人说每个孩子的发展节奏不一样,没什么好比的。总之,在德国溜娃和带孩子参加聚会时,完全不用担心遭到别人的点评和干涉。家长在思想上放松和自由了,就会对自己的带娃方式越来越有信心。
5
孩子的事,妈妈说了算
在德国,没有人会不尊重孩子妈妈的话。不管妈妈做什么选择和决定,只要没有虐待孩子,所有人都会对我说“你的孩子你做主”,包括婆婆,也绝不越界。
任何人在给孩子吃东西之前,都会先征询妈妈的意见:“我可以给你的孩子吃这个吗?”德国人自知,没有孩子妈妈的准许,是不能随便给别人家孩子东西吃的。
在给别人提育儿建议时,德国人也都小心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开口。因为,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失礼貌和教养的。就连幼儿园园长在给我提出带孩子的建议时,也在说完之后补上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和看法,决定权在你。”
6
孩子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
带1岁的悠悠去德国儿科诊所体检的时候,当医生拿出听诊器正准备听她的心肺时,悠悠一手抓住听诊器想拿在手里玩,正当我想说服悠悠放开的时候,医生已经深表理解地从抽屉里拿出第二副听诊器,那第一副就留给悠悠玩了,医生点哪里,她也跟着点哪里。
抽血检查的时候,医生拿出彩色带子准备系在悠悠的胳膊上,悠悠又抓着不放,医生马上叫护士再拿一根来,之前的一根就留给悠悠玩了,正好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试想一下,上述情况中,如果德国医生不是顺着悠悠的意愿,而是试图跟她讲她听不懂的道理,或者是把工具生硬地从孩子手里直接夺过来,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的反抗或者哭闹,那么随后的体检工作也将因孩子的不配合而变得困难重重,严重的还可能让孩子对医院留下负面印象,以后只要一说起体检,就产生抗拒心理。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叛逆不听话,而是我们设置的限制太多。
7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
永远不会太早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点是很多中国家长都容易忽视的,孩子打了人,家长连忙跑上去道歉,却不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下次还会打人,反正又不用自己负责。
在德国,我从来没有见过德国父母替自己的孩子道歉,而是要求孩子来道歉。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在于让孩子受到惩罚,而在于让他明白是非对错之分,做错了就要承担后果。单纯的惩罚而不加引导,并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道德观和是非观。常见的“棍棒法”只会让孩子想方设法地去逃避被大人抓到,而不是去思考什么是对错。指导他们行为的不是“对与错”,而是“是否被抓到”,只要没被抓到,就都是可接受的。
8
德国人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用力在暗处
在德国带孩子两年半,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德国父母特别注重带孩子玩!不仅仅是家人带着孩子玩这么简单,而是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同龄人一起玩的机会,以及经常带孩子参加或组织与家人以外的成年人一起的聚会活动。说通俗点,德国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混社交圈子。难怪我们总觉得外国孩子大方得体不怕生,这完全要归功于他们从小到大丰富的实战社交经验。
德国人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用的是“浸润法”,竭尽所能地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社交环境,德国孩子的社交活动非常丰富 : 爬爬班(6个月~3岁)、游戏小组(1岁以上)、家庭集体出游活动、家庭间的互相拜访、让孩子去朋友家过夜、孩子的生日派对……
在丰富的社交活动中,孩子不仅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出社交能力,也在观察大人的社交行为中,耳濡目染地习得社交技巧。社交就和学游泳一样,一定要亲自下水试才能学会,纸上谈兵是没用的。多与人交往,能力自然就发展出来了。
9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多谈判少命令
很多中国的家庭可能会疏忽让孩子做选择的重要性。多用平等和商讨的语气与孩子对话,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通过与父母谈判,拿出论据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是德国中产阶级家庭普遍采纳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在德国幼儿园,老师极少用命令语气对孩子说话,很多无关原则的事情,比如,两个孩子同时想玩同一个玩具,老师会和孩子一起协商一个折中方案,言传身教如何用商量的语气来沟通解决冲突,而不是诉诸命令和暴力。
所谓独立,其实是一个特别宽泛的能力。孩子的独立,并不仅仅局限于会自己穿衣、吃饭、如厕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做到了这些,我们还要用心培养孩子独立担当、独立承担责任、独立做决定、独立发表见解、独立为自己维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一系列能力。而这些看起来很难的能力,其实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渗透的。教育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点水穿石的耐心和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