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动手打人怎么办?
圈圈小朋友在幼儿园又把别的小朋友给打了。为这事圈圈妈妈很苦恼,给老师、小朋友和小朋友的家长添下好多麻烦。
圈圈妈妈说圈圈在家里也抓人,打人,还喜欢把玩具拆成一节一节的,为这事她说过孩子好几回,但丝毫没有效果。
据好多宝妈的了解,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也出现过打人,抓人等“攻击性”行为,说过好多少次,每次都是屡教不改,他们也很头疼。
我告诉宝妈们先不要着急,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动手打人等暴力行为?
1.成长期自然表现
孩子正处于动作发展的敏感期,手部力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手的灵活协调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可能会出现一些试探性行为,包括扔东西、打人等,但这些都是完全无意识的、试探性的行为。
2.语言沟通能力跟不上
这一时期的幼儿动作发展能力提高了,而语言发展能力还较弱,当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内心很着急,于是就采取直接的方式——肢体动作来代替说话。
3.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一阶段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没有清晰的物品所有权的意识,心里尚未有“你的”、“我的”的概念,看到喜欢的东西便想归为己有,得不到便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4.获取更多的关注
3—6岁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有时就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不恰当的程度越大,关注就越多,这样很容易“恶性循环”。
5.无意识的模仿
孩子这一阶段模仿能力强,电视剧、动画片里的情景,父母、同伴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因为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一些暴力、辱骂片段就会出现在孩子的脑海。
6.溺爱
这些孩子一般在家里是“小太阳”,到幼儿园以后就成了“小星星”了,在家里是父母长辈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到幼儿园后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发脾气打人。
7.环境影响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如果孩子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孩子成长在“不和平”的环境中,性格上也容易变得具有“攻击性”
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跟这么多因素有关,家长要找到具体的自己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才能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这样引导更有效
1.不纵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不论孩子因为哪方面的原因出现“攻击性”行为,首先要很认真地告诉孩子,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是不文明的行为,没有谁会喜欢一个爱动手打人的小朋友,并且告诉他,妈妈很爱你,妈妈希望你是一个不要总是动手打人的小朋友。
2.教给孩子沟通技巧
和同伴在一起玩时如果他的东西你想要,你可以问问他是不是想要让你玩,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能玩,如果他不想让你玩,你可以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跟他交换等等。要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内心想法。
3.榜样示范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
a.什么样的抚养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切勿家长身上出现一些“暴力”语言,对孩子,成人间说话不能大吼,大吵等
b.家长要对孩子看的一些动画片、电视剧进行恰当选择,减少孩子对 “暴力”语言,不恰当行为的接触。
c.给孩子提供一些绘本,如:《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牙齿不是用来咬人的》等等。平时跟孩子多讲讲关于这方面的绘本、故事等。
4.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旦孩子觉得自己被忽略,就会可能产生比较极端的行为来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父母要多陪陪孩子
平时父母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玩,在家里的话陪孩子做做手工,讲讲故事,画画等等,陪着孩子做些他喜欢做的事情,切记不要“假陪”孩子,有的父母说孩子做什么做他的,自己在却一旁玩着手机,这样不叫陪着孩子,陪孩子是跟他共同参与一项活动并投入到活动中。
陪伴孩子还包括平时跟孩子一起做做家务,不要认为孩子很小,什么都做不了,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动作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模仿能力又很强,妈妈做家务时让孩子参与到其中,会发现大人怎么做的,孩子就会跟着学。比如和孩子一起洗衣服,拖地,擦桌子等等。
5.适当的惩罚措施
给孩子适当的惩罚也是很必要的,惩罚是为了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以后不要再犯。
家长不妨试试下面的小妙招:
a.限制某种权利(如少看一集动画片)
b.没收喜欢的东西(如玩具)
惩罚之后抱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是很爱很爱你的,希望你以后能不要动手打别的小朋友,打的时候小朋友是很疼的。
6.平时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平时生活中父母长辈们不能全部包办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做,比如说自己能过穿脱衣服和鞋袜,能自己整理自理的物品等等。
所以说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孩子一旦出现“暴力”行为时,家长不要一味地训斥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到问题的原因,加以正确地引导,孩子一定会越来越懂事的。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一点号,谢谢!
本文由精英训练营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