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在医院门口附近的早餐店吃饭,遇到一个年轻的爸爸独自带着孩子,小家伙儿看着也就一岁多,说话还不太清楚。爸爸刚开始一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吃饭,但孩子一直在闹,嘴里还说着什么,只听出来是三个字,我猜是“找妈妈”(也不一定对),估计爸爸能听懂孩子的话。
只见爸爸抱着孩子到早餐店门口让孩子看了看,一会儿又回到座位上继续吃饭,孩子还是继续哭闹,但爸爸一直没有发脾气,一直在哄孩子。等了一会儿,听不到孩子哭闹了,我扭头一看,孩子正坐在童车里,手里拿着爸爸的手机,小手指在点着屏幕,嘴里还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当我起身离开时,看到屏幕上有游戏在闪烁,孩子很专心的盯着屏幕。
不知道这对父子正经历着什么,年轻的爸爸也实属无耐,前面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行,不得已才把手机给孩子,看着真是让人心痛。虽然最后一招儿很有效,但这种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像这位年轻的爸爸一样,一开始是坚持不给孩子手机的,但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或死缠烂打,最后还是乖乖投降。也有的年轻父母不想让孩子影响到自己,主动把手机递给孩子的,俨然把手机当成带娃神器了。估计这样做的父母会觉得孩子年龄还小,玩手机也影响不到孩子什么,等孩子上学了再管理也不迟。
其实,人类的很多习惯都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当然也包括坏习惯。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几个月的婴儿都能试探父母的底线,从而操纵父母。比如婴幼儿想让妈妈抱,小家伙会歇斯底里的大哭,若妈妈无动于衷,小宝宝选择偷看妈妈继续大哭。哭的很伤心,哭的时间久了,有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就忍不住去满足孩子,孩子一旦发现这个方法管用,那么他下次还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一来二去,父母被孩子拿得死死的,孩子的很多坏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父母还会把孩子的各种纠缠说成是孩子个性倔、不听话,岂不知,这正是我们家长没有原则的让步造成的。
孩子玩手机也是这样的,就像早上的那个孩子,他在哭闹时爸爸不得以把手机给了他,也许爸爸当初只是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孩子在偶尔的事件中发现游戏很好玩儿(会让他暂时忘了妈妈),还能带给他快乐。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那么孩子下次不快乐的时候,他会选择什么呢?手机有没有可能呢?他想玩手机时采用什么方法呢?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早就找到了实现自己愿望的方法了。
所以,我们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从小事情着手。对于孩子的哭闹和死缠烂打,要温和的说“不”,而且还有坚持到底,从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你是说到做到的,不给他们留任何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