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嘉3岁了,第一次到姥姥家。外婆看见外孙自然高兴万分,把早就准备好的吃的玩的都拿了出来。但是嘉嘉并不买账,紧跟在妈妈身后也不让外婆抱,摸一下都不行。妈妈就有些生气了,不停地让嘉嘉亲近外婆,并讲出一大堆血缘道理。最后,嘉嘉急了,冲口而出:“我不喜欢外婆,我喜欢奶奶,我要回家。”
嘉嘉初到陌生的环境,是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的,即使是有血缘关系的外婆,他也需要熟悉过程。孩子的爱是等价的,只是跟熟悉的人更亲近一些。在这里,嘉嘉妈妈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没有体会到嘉嘉的心情而强迫嘉嘉做一些妈妈认为正确的事情。
很多妈妈都像嘉嘉妈妈一样,总是去决定孩子应该做什么,很少去想孩子心中到底想的是什么,最后给孩子扣上捣蛋、不听话的“帽子”。如果你经常这样烦恼,就是没有找到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虽然他很小,身高也不过100厘米左右,还不到你的腰部,但是别把他当作附属品。孩子不听话,是希望你听懂他的心里话。
孩子不同的任性行为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心理诉求。和孩子说好晚上住在奶奶家和奶奶睡,但孩子到了睡觉时间又变了卦,即使吵闹到半夜12点,也得马上回家找妈妈,这是孩子需要安全感的心理诉求;偶然见到小表哥有一个新的玩具枪,非得马上去商场买,他可不管商场会不会关门或是已经卖完,这是孩子对求知新事物的心理诉求;自己踩着小板凳去打水洗验,即使弄得满地都是水也无所谓,即使摔下来也无所谓,这是孩子要求独立的心理诉求。
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妈妈作对,他还没有能力进行逻辑有力的论证,因此通常的方法就是哭闹,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果妈妈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听懂孩子的心里话,就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比如上面说到的非要买玩具这件事,妈妈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件玩具枪,它和家里面其他的枪有什么不同,当孩子说出来时要表扬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求知欲,然后再说出今晚买不到这个玩具的原因,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新玩具的新奇之处。这样做可能孩子的
情绪就会好得多,至少他会在心理上感到妈妈对他给予了认可。
总结起来,孩子的“心里话”主要有以下四句:
01
妈妈态度要好一点
孩子最真实,你对他笑,他便对你笑;你对他生气,他便对你生气,因此,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都源于父母的态度不友好,我们越生气孩子越不听话。
想想看,爸妈着急上班,不停催促孩子快点起床:“快一点,快一点”,“你怎么这么慢,长大了也麻利不了”,孩子的起床气肯定被激发出来;到了吃饭时间,“怎么专吃米饭,不可以,吃这个,必须吃下去”,孩子吃了多少饭就流了多少眼泪,就这样,一直到分别时,爸爸妈妈的抱怨和烦躁还没有结束。面对这样的爸爸妈妈,接受了不良情绪的刺激,孩子怎么可能听话?
让我们看看另外一幅画面:
在早上,孩子一睁眼看见的是妈妈的一张笑脸,他肯定报之以笑,他的起床气就可能消失了;然后与爸爸妈妈分享快乐的20分钟进餐时间;当爸爸妈妈离开时,一个亲吻一个拥抱一句爱的言语,就可能化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其实,孩子的要求很简单—爸妈的态度友善一些,我就会乖一些。
02
你能陪我玩一会儿吗
尽管3岁孩子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还是很依赖父母,他们期望父母能够多陪伴自己一些。如果父母没有把孩子的这种需求当回事,孩子受到冷遇,内心难过和沮丧,就会以发泄、不听话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父母埋怨孩子不乖,会“作”、却没想到原因其实就在自己身上。父母在平时应该多陪陪孩子,多听听孩子说话,多陪孩子做游戏,孩子就会感到快乐和得到安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反而会高兴地独自去玩。
03
你们别吵架了
家庭环境嘈杂,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矛盾冲突不断,必然让孩子感受到紧张和担忧。在不和睦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看到了太多复杂和丑陋的事情,会变得消极、悲观甚至厌世。当父母吵架时,孩子也会跟着吵架,或者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和睦的家庭环境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平静和幸福。孩子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04
我不是小孩子
3岁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我长大了,我行。”当他们遭到父母粗暴的阻止和干涉时,他们就感受到不快甚至屈辱,“他们没有尊重我,我很生气”。为了表达不满和抗议,自然做出不听话的举止。
孩子首先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当孩子表示出独立的意愿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以陪伴代替包办,以引导代替批评。当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当需要孩子帮忙时,要用请求的语气;当孩子完成事情后,要对孩子说“谢谢”。平日时多注意这些细节,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尊重,任性的行为自然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