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按摩退烧法,在家就可以给孩子做

作者:曹小儿说健康 05-23阅读:2504次

“发烧”二字,令许多爸妈闻之色变。最怕的不是空气突然安静,而是宝宝高烧不退。


孩子一发烧,全家人焦头烂额,有经验的医生会建议家长别着急去医院,先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有无其他并发症状(咳嗽、呕吐、腹泻等)。



反复去医院会增加交叉感的机会。但看到孩子的体温飙到39-40度,对专业知识匮乏的家人来说,这确实是极大的心理挑战



一般发现孩子发烧,家长都会采取一些退烧措施。


于是,民间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细思极恐的退烧偏方,最常见的为以下几种:

1. 捂汗


这个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捂上厚厚的被子,加上不停的喝热水,不停出汗,就能达到退烧的效果。但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机体散热能力较差,捂的严严实实反而影响散热,使体温处于高热状态。


严重的甚至引起宝宝脱水、脑缺氧等。


2. 用酒精擦拭


酒精擦浴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


并且宝宝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极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儿童特别是小婴儿一般都不采用。

3.不宜进行冰敷

冰敷太冷,可能引起宝宝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且局部大面积应用冰袋,极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肿


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


除此之外,网络上热传的一些奇葩退烧方法:银器煮水喝、蛋清擦身、温毛巾绑腿、白酒擦身等,都不安全,相信有判断力的家长都不会轻易模仿。




正确认识发烧


很多妈妈认为发热是坏事,见不得宝宝发热。其实,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


发烧是症状,而并非疾病。那些说因为宝宝发烧导致脑损伤,烧出肺炎的,发烧是脑膜炎、肺炎的症状,而并非发烧引起的脑膜炎。降温不是在治病,是让宝宝舒服一点。


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免疫功能优于体温正常时候,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康复。



如果过早用药物强行降温, 不但存在退热药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使病程延长。


还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非药物降温,除了大家熟知的物理退烧法(如温水擦拭、多喝水、多排泄、退烧贴等)。

今天曹老师要推荐给大家的是按摩退烧法,行之有效、安全简单。爸妈在家就可以给孩子做。



1、清肺经


【定位】无名指指腹。


【操作】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宝宝的无名指尖,从指尖向下推至指根50次。

2、推天河水


【定位】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蘸取少量冷水,推天河水50次。


3、按合谷穴


【定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


【操作】用拇指点按宝宝左手合谷穴50次,然后换右手。

4、按大鱼际(板门)


【定位】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根,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的部位。


【操作】用拇指指甲垂直按在大鱼际穴,一紧一松地按压2分钟左右。


5、按揉列缺穴


【定位】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宝宝手腕两侧的列缺穴各2分钟。


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若经过物理、按摩降温后,体温仍>38.5℃,请及时就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