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只“活了100万次的猫“”,你会想到谁呢?当然,那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佐野洋子。她是日本著名绘本作家,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系,曾在德国柏林造型大学学习石版画。读者常说:她为孩子们写绘本。但听说,更多是大人们读了会流泪。
今天带来佐野洋子的另外一部关于她追忆儿时兄妹生活的绘本故事——《我的帽子》,有时,那些孩子行为中你搞不懂的小小固执,也许,藏着他们不愿诉说的“秘密语言”。
本期读者推荐书籍
《我的帽子》
佐野洋子 文/图
唐亚民 译
连环画出版社
内容简介:
大多数孩子小时候都有那么一两件“心爱之物”,哪怕旧了,破了,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喜爱。故事里小女孩的“帽子”就是这么一件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让她觉得是“我的”帽子,是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这样的东西,一旦不见了,他们会感到伤心、难过,就算买了更新更好的东西也没有用。故事中的小女孩对她的帽子便有这样深刻的感情。
本书以简单的笔触传递出细腻的情感,把孩子珍惜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感情描绘地淋漓尽致。
常州星妈童书馆
摇摇妈 文
读了《我的帽子》,仿佛这兄妹俩在我的小心池边丢了一下午石头,到月光清亮了还漾着涟漪。这是一个简单到无以复加的故事,妹妹因为意外丢失了自己心爱的旧帽子,最后在哥哥的“吓唬”下,戴上了自己的新帽子,并终于接受了它。然而这一个简单的故事何以如此动人?答案便是细腻的儿童心理描画——某一小段小到我们大部分成人都可能忽略的有关得失的心路。而少有人走的路藏着少有人见过的风景。
©《我的帽子》
在佐野洋子的漫画随笔《曾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哥哥》中,她讲述了她和有心脏病的哥哥幼时一起玩耍、互相帮衬,而哥哥还未成年就去世了,她这样描述:“哥哥的死,教会了我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被夺走。”在这篇随笔中,佐野洋子还提到了她最为人知的作品《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创作缘由,那是在 “我失去了深爱的男人,失去他我失去了部分自我,又因为全神贯注失去的,我知道了什么是地狱”之后创作的。两次失去所爱之人的铭心经历,也许让佐野洋子对得失有着非同寻常的敏感。
图片来自 京夜聊 搜狐博客 http://www.sohu.com/a/142956744_774703
为什么书中的“我”对于已经旧了脏了的帽子如此执着?奥尔多·利奥波德说:我们只为我们所了解的事物悲痛。没错,因为旧帽子已经参与了妹妹的人生:与哥哥一起玩耍、被小羊啃咬、让妈妈和哥哥找到了走失的自己……已经成了她的一部分,所以妹妹无法立刻接受新帽子。
有趣的是,作者并没有画那些抗拒的表情或是扯下帽子的动作,而光光呈现妹妹倔强的挂着帽子的背影,让读者去揣测妹妹内心的抗拒到底是何形状。这一儿童隐秘的心理语言,也许许多父母都不曾发现,或是发现了却不以为意吧。
©《我的帽子》
所幸妹妹对于新帽子从迟迟不愿接受最后还是开心地接纳了。开始是听信哥哥,“因为我不想得病,所以我戴上了帽子。” 孩子对他人如此单纯的信任,让我忍不住想到成人在育儿过程中时常胡扯可怕的谎言。真要提醒那样的大人,别辜负了孩子对你无条件的信任。后来,自己咬了咬帽子、蝴蝶飞上了帽子,哥哥陪她戴着帽子等待蝴蝶——终于,这一丝一缕的关系又慢慢的攀进心里了。
©《我的帽子》
说说本书的画面,这不是一部靠精美画面来取胜的绘本,没有繁杂的背景,一以贯之的暖色调,让全书洋溢着质朴、简单的气息。图文配合精妙,引人入境。我脑海总回放着兄妹俩与帽子的背影,八次,有时候妹妹带着帽子,有时候挂着。还有封面上妹妹嘴角眉梢的那一抹微笑。
如果借这顶帽子来比喻生命中任何与自己有深刻情感联结的人或物,我想对现代人亦有启示。对人,哈佛那项跟踪调查了75年的关于如何获得幸福人生的研究,指出最重要的并非是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而是建立并倚赖健康的关系,夫妻、亲子、朋友关系等等。对物,努力养成惜物的好习惯。
举个例子,为什么家里已经玩具成堆孩子还是一味要买新玩具? 一是家长被广告忽悠购物不加节制,一是孩子并未与自己的玩具建立有效的情感关系,如通过付出努力获得、等待很久得到、父母陪伴体验、自己亲手制作、长期反复玩耍等,因而孩子不会珍惜。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我有时甚至悲观地怀疑,最糟的情况是孩子变的浮躁、浅尝辄止、满足感与幸福感缺失等。
©《我的帽子》
经历人生起落,佐野洋子对年龄、身体诸如此类颇为淡然,“风自吹,人自活”,唯一难以改变的,大约是对情感关系那一份“全神贯注”的感受吧。
读完这个故事,6岁的儿子并没有说什么话,我也不愿意去问那些“关于本书中心思想”的问题,他只是意犹未尽的嘟囔:这个故事太短了。
蒲蒲兰读者精选书评来自
真实读者投稿,
不知该如何挑选或与孩子共读绘本的你,
也许可以在这些感受中
找到与培养阅读方法的技巧
或亲子间的情感共鸣噢!
再次感谢蒲蒲兰阅读推广联盟成员机构
提供书评
我们下一期继续
输入
如果您也有有趣的绘本阅读故事,
欢迎留言或投稿至后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