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渐渐长大,“小可爱”似乎变成了“小麻烦”:一不满足就嚎啕大哭,爱咬人,打人,吃饭要追着喂,坐在电视机前不肯关电视等等,父母的愿望与孩子实际学到的规矩有时候相差很远。在0~3岁这个关键时期,孩子应该学会些什么规矩呢?
当孩子渐渐明白道理,开始可以听懂对或者不对,应该或不应该的时候,就应该让宝宝学一些规矩,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今后的生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1、生活作息要规律
作息是否规律,不仅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从小学会有规律的作息。
把握好建立规律作息的几个原则
尊重宝宝的节奏,不要让宝宝感到压力,随着宝宝年龄、发展特征及需求调整;不做硬性的要求,每个家庭的条件和习惯不一样;随着季节变化调整作息。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尽量不开大灯,只开柔和的小壁灯,让宝宝一看到小壁灯亮起来就知道该睡觉了。除此之外,要给宝宝准备一个柔软的儿童枕头及透气的被褥,挂上小蚊帐等等,给他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睡眠环境。
准备工作也要规律
给宝宝洗澡、洗脸也要固定在特定的时间,建立睡觉、起床、洗漱的条件反射,最后做到作息规律。
父母要做好榜样
孩子的作息习惯与父母的作息相关、时间观念跟父母的工作形态有关。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最好在9点左右就寝,在宝宝熟睡后再起来做自己的事情。
2、健康饮食好胃口
饮食习惯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孩子的行为品德,父母要重视培养宝宝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饭前做好准备,饭前首先停止活动,安静下来,洗净双手,帮助父母准备碗筷,做好用餐准备,做到饭前不吃零食。
不挑食、不偏食。
不快食、不暴食。食物进嘴后要充分咀嚼才能咽下,不可狼吞虎咽,以免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出现肠胃不适。
不玩食、不走食。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听故事,甚至跑来跑去,这样会影响消化,提不起食欲。
不剩饭。每次给宝宝不要盛得太慢,宁愿少盛再添,也不要吃不了剩下。
3、情绪表达合理化
宝宝也有喜怒哀乐,也要有发泄情绪的渠道和方式。但宝宝掌握的词汇有限,不足以帮助他们好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有的宝宝生气时打自己的头,用头撞门,扯父母的衣服或者咬人,打别人等,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这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果宝宝个性很强,动作不恰当,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任其发展下去,还会给宝宝的身体造成危害。
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大人往往不许宝宝这样或者那样,却不告诉宝宝可以怎样,结果孩子很茫然、无所适从。父母必须交给宝宝一些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选择替代物。生气了,可以打枕头之类的软东西,买鞋气球让宝宝去踩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训练语言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大,宝宝的语言功能也逐渐完善了,训练宝宝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告诉宝宝有什么要求和情绪要说出来,妈妈和他共同解决。
父母做好表率。父母要注意自己情绪的表达方式,不能动手打宝宝,或是打别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许多行为很可能就是从周围的人身上学来的。当看到宝宝的不好行为,就要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这种行为。
特别提醒:
①父母的态度要一致,一旦提出规则,就不要轻易破坏。
②只提最必要、最简单的、孩子能够做到的规则。
③多提正面规则,把禁令减到最少。
当宝宝不听话时,父母该怎么做?
理解宝宝。宝宝的不听话可能是因为语言能力欠缺,宝宝还没有完全理解规范的意义,父母要有耐心。
接纳宝宝的情绪。父母不接纳宝宝的行为,但要接纳宝宝的情绪,听听宝宝的心声。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提出一些父母觉得不合理的要求时,可以通过谈论其他一些事情,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他就不再坚持了。
灵活运用规则。当宝宝不肯遵守规则时,可以跟宝宝商量是否可以选择“先做”或“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等等,而不是“要不要做”。
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首先要有信心,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做到。其次要有耐心,宝宝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有限,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多次重复某个动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