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选择性注意,正在不经意地改变孩子的命运

作者:喵姐早教说 05-28阅读:2399次

01

同事乔安对孩子毛毛的要求很严格,她最看不得孩子粗心大意。

毛毛衣服扣子系错了,

她会大发雷霆。

毛毛的手绢落在了幼儿园,

她会坚持带着他去幼儿园取回来。

毛毛去上琴课,

节拍器常常丢在琴房,无数次回去取。

毛毛算术漏掉一题,

她生气地斥责他没带脑子。

毛毛把数字看混,如"3"看成"8",

她罚他抄写了很多个3和8。

毛毛洗完手常常忘记关水龙头,

发现一次被罚站一次。

总之孩子一切粗心的行为都会被她看到,

并且无限放大。

她的口头禅就是:

你这么粗心,怎么不把自己丢了?

其实毛毛这孩子有很多优点的,比如他活泼开朗,朋友很多,社交能力很强;比如他很擅长玩找不同的游戏;他还很喜欢体育运动,肢体很协调;他还很喜欢看绘本,经常自己改编故事讲给家人听…

为什么孩子的这些优点乔安从来都视而不见呢?为什么她眼睛里只看到孩子粗心的时候犯的错误?

因为她平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在高考时粗心,漏涂了答题卡,结果和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这个失误是她一辈子的痛,她十分痛恨自己粗心大意的毛病,所以对孩子这方面的要求也尤为严格,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粗心的那些表现上。

一个实验很好的解释了这些。伊利诺大学的心理学家 Daniel Simons 做过一个实验:

Daniel让一些被试看几个大学生传球的视频,并要求他们看完后回答“穿黑色衣服的人互相传了几次球”。

看完视频后,被试基本都答对了这个问题。但是,Daniel又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视频中有一只黑猩猩出现?50%以上的受试者都大吃一惊,表示没有注意到这只大猩猩的存在。

这个实验叫“看不见的猩猩”。这种现象有一个特有的名词,Daniel称之为“选择性注意”。

为什么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呢?那些声称自己没看到的人,是真的没看到吗?

为什么那些实际上“看到”的人,会说自己没有“看到”?

因为注意是具有选择性的,我们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总是关注特定的对象,而把其余对象当做背景,当你仔细数着黑衣学生传球次数时,就会尽可能地撇除其他干扰物,因此就算大猩猩站在影片中央且大力捶胸,你也会无视它的存在。

你只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东西——这是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你发出一个预言,为了维护这份自恋,证明自己是对的,你的注意力便集中在符合你预言的信息上,忽略不符合的,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02

另外一个朋友玲珑,最发愁的就是给孩子开家长会。

豆豆长得“人高马大”,在幼儿园是属于个头和体型都拔尖的孩子。可却豆豆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调皮好动,坐不住,不听老师的话,参加集体活动爱惹事,时常把其他孩子打得嗷嗷叫。每次家长会就是玲珑的个人“批斗会”。

老师对豆豆是又爱又恨,因为豆豆虽然调皮爱惹事,但是实质是个善良热心肠的孩子,每次惹事都是因为好心帮助别人,或者替弱小的孩子打抱不平,只不过经常用错了方法。

有时候玲珑也会觉得诧异,明明孩子在家的表现得不错,跟邻居小朋友也相处地很友爱,怎么一到了幼儿园就总惹是生非,调皮捣蛋?听到老师的评论时虽然有些不认同,可回家后却会因为这些不好的评价对孩子大发雷霆。

那些老师夸赞的热心、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点,玲珑一概都没听进去,她只听到孩子调皮惹事跟小朋友总打架,注意力只在这一件事情上。

所以她一看到豆豆跟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就会很担心,不自觉地就会出口提醒孩子:不要跟小朋友打架。甚至一开家长会就会主动询问老师豆豆有没有惹事,如果老师说没有那她就会如释重负,剩下的也就不关心了。如果老师说有,那她就会紧张地关注这件事,其他的事也听不进去了。

老师对孩子评价里隐藏着教育的契机,但是家长往往只关心自己在意的那些信息,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另一些有效信息,同时被忽略掉的,是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培养机会。这对孩子整个人生的能力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这种选择性注意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X,这个X是选择性关注的孩子问题,而这张白纸是孩子的全部。你可以看到,你你所关注的孩子的缺点,只是在孩子的全部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孩子的其他部分因为你的选择性注意给忽略掉了。

瞧瞧,原来选择性注意的影响这么大呢。

03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选择性注意”是教育中的绊脚石,那你可就错了。因为有效利用好我们的“选择性注意”,往往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喵姐推崇的积极心理学里经常提到:识别发展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优势和别家人孩子无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

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优势和长处,这个也是选择性注意。

作为家长,我们的目标不是“发现孩子的问题”,而是发掘孩子自身具有的优势和潜能,让他们乐有所学。

其实这跟我们的文化也有很大关系,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教育我们谦虚是美德。而在很多西方教育中,都是鼓励孩子和自己比,肯定孩子的进步。这种情况下,大家才能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到自己的优势。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小兔子被送进了动物学校,它最喜欢跑步课,并且总是得第一;最不喜欢的则是游泳课,一上游泳课它就非常痛苦。但是兔爸爸和兔妈妈要求小兔子什么都学,不允许它有所放弃。小兔子只好每天垂头丧气地到学校上学,老师问它是不是在为游泳太差而烦恼,小兔子点点头,盼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老师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跑步是强项,游泳是弱项,这样好了,你以后不用上跑步课了,可以专心练习游泳。”

中国有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讲的是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但是看了上面这个寓言的人可能会意识到,小兔子根本不是学游泳的料,即使再刻苦它也不会成为游泳能手;相反,如果训练得法,它也许会成为跑步冠军。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如果家长经常注意到孩子的优势,就会积极去促进去鼓励孩子,不断去强化它们。孩子得到到正面激励和反馈越多,成长也会越多。这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里面,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比如孩子擅长语文不擅长数学,家长觉得数学是短板天天逼着孩子猛攻数学,往往效果不会太理想,有时还会激起孩子的厌烦情绪——当你总在一件事情上饱尝挫败的感觉,你也会丧失信心。与其这样,还不如先做半小时语文,再做半小时数学。

发挥优势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能力和情绪也会迁移到后面的任务中。这时候孩子再做不擅长的数学,自然就会效果好的多。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多关注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只有对孩子的优势进行积极、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

康普顿在其著作《积极心理学入门》中这样说道:“积极心理学家要去发现和培育天赋和才华,让日常生活更令人满意,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

要意识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到积极的角度,多关注孩子的优势和长处,那么就不容易受到消极影响,眼光也因此会放得长远,孩子将来自然会越来越好。

每个孩子的优势就像一颗钻石,如果沉在海底,就无异于破铜烂铁,只要父母把它捞出来,善于运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否则孩子的优势就是白白浪费。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