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第一年被提出最需要改进的能力就是提高逻辑性思维,当时总被经理反问的就是,“这个结论哪里来的,我看不到逻辑”;“你能否把你的观点有条理、有逻辑地展现在报告里”;“可是你的数据和你推导出来的结论没有联系啊”。
之后,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去锻炼,慢慢把这块短板补上了。我现在不说,估计你们不会觉得我当年是缺乏逻辑的吧。有了小D后,我经常会回想自己的过去。我发现逻辑思维是工作时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但似乎却又是我们这一代教育的缺失。
现在我在纽约学习早期儿童教育,谈到逻辑思维启蒙是可以从和孩子日常互动中进行的,提到的很多方法和当年自己提高逻辑思维的途径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处。
表达逻辑
我当年被说逻辑差的一大表现就是表达观点很啰嗦混乱,经常说很多但是有用的点却很少。我后来改进的方法就是,每次可以提前准备的表达,我在说之前都会问自己,“我主要想说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下面有哪几个次要观点”,罗列一下,然后会使用一些条理性词语,比如: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同样重要,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语言启蒙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会说话了,会叫人了,我们更需要重视语言的质量,这其中之一就是引入条理性词语,让孩子可以逻辑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到现在写公号推送文章时,还是这样的逻辑表达方式。我的文笔并不好,但是我就是通过之前习得的逻辑表达来“藏拙”:)
1、做事有逻辑
做事有逻辑有条理是最常见的思维逻辑性的体现,很多父母们自己就是一遇到事情就乱成一团,这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几步走,这也是我们需要示范给孩子看的。
比如出门前15分钟提醒孩子,“我们马上要去公园了,首先我们一起把游戏垫上的玩具收拾了;然后我们一起穿袜子和鞋子;最后我们背上小书包出门”,这样的说法不仅耳濡目染地让孩子学会如何条理做事,而且效果一定比你一个劲在叫,“快点快点,来不及”要好得多。
同样的,运用到让小D做事时,我也会使用条理性语言。1岁时,我让小D帮忙整理玩具。我说的是:
22个月时,我教小D自己穿袜子,我说的是:
这样的说法,效果一定比我们直接上手替孩子做,然后说,“你看,就是这样这样,就好了”,要好得多。而这样的耳濡目染,孩子慢慢也就会形成这样的思考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美国这边的幼儿园特别常见,比如冬天带着孩子们出去搭雪人,出门前,老师们就会花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搭一个雪人呢?然后用海报把步骤写下来:首先做三个大雪球;其次给他装五官;然后给他装手臂和纽扣;最后戴上帽子和围巾。
作为阅读理解训练的方法之一,读完绘本后,也会和孩子们讨论,这个故事讲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来确认孩子们是否理解:
2、教育重因果
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不能只是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更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不仅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我们也是在和孩子展示逻辑思维。比如,因为现在是冬天太冷了,所以我们不吃冰淇淋;因为今天我们没穿雨靴,所以我们不能踩水塘。
所谓有逻辑,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因果关系”,却是最核心的“联系”之一。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用这样的思维和孩子对话,慢慢的孩子也就建立了这样的逻辑思维。
之后也可以慢慢和孩子进行一些讨论,让孩子更好地活学活用。比如下面海报的这些内容,即使不做海报,我们日常对话中也可以引进:
可见日常对话里,只要我们有心,随时随地就能帮助孩子理解“因果关系”,打好逻辑思维的基础。
思考逻辑
我当年被说逻辑差的第二大原因就是遇到问题,太容易直接跳到结论,然后经常经不起老板们的质疑,“为什么是这个结论呢?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然后在他们的“循循善诱”下,我也能挤牙膏一样说出理由,有时也会发现我的结论还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表述方法作为一名职场人来说就是不够有逻辑的。
我后来改进方法就是,试着慢一点得出结论,而是尝试去发现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有时为了辅助自己梳理这些“联系”,我还会学着画一些推导图啊什么的。这样我的结论不仅仅只是一个结论,而是有一步一步可循的支持观点。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同样重要,学龄前的孩子需要了解一些最基础的“联系”,这样的孩子就不会容易简单地跳到结论,“我不会!”;“反正就是这样的”。
1、学会归类
知道事物之间可以按照某个“联系”(特征)而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归类。学龄前的孩子对于信息、观点的归类还太过抽象,但是他们可以学习对于物体归类。
叠衣服时,让孩子根据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归类;整理玩具时,让孩子根据汽车、积木、玩偶这些类别放好;看家庭相册时,可以根据“男的、女的”归类;拿一本杂志,可以和孩子一起剪下广告照片,根据“吃的、用的”归类。
这样的归类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拿些纽扣根据颜色归类
拿一点生活中有的物体,根据某些特征进行归类,比如软的硬的
归类是个特别重要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多地区幼升小必考的一个核心能力。下面这些试题大家一定不陌生了吧,哪个不属于同一类?
哪个数字不属于同一类?
2、了解规律
规律是指可以通过理解事物之间是按照怎样的逻辑出现的,可以根据这样的逻辑来预测接下来出现的是什么。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进行启蒙的规律一般有以下这些:颜色、形状、大小、数字、字母、数列、物体(下图的海报按此顺序一一举例了)。
要让孩子认识规律的前提一定是孩子先了解关于这个规律的概念,比如颜色、数字、形状的启蒙要先做到位。
一开始可以先从孩子熟悉的主题入手,比如利用积木进行规律启蒙,像下面这样摆放,然后说,“绿色、没颜色、绿色、没颜色,这样的排列很有规律呢”,这就直观地让孩子明白“规律”的意义。
进阶版的就可以用乐高进行,比如下面这些也是规律。
当孩子熟悉了“规律”的概念后,就可以引导她进行预测规律,比如下面这样的测试题(也是幼升小会考试的内容),大家一定不陌生,让孩子填上缺失的那块,归根到底就是在测试孩子能否发现规律和预测规律。
今天分享完这些再说几句题外话,经常会收到看了我公号的一些朋友留言,“大J,你一定很推小D吧;大J,教育孩子你好拼啊”。但扪心自问,我根本不是“虎妈”。但我相信就像今天这篇分享完,一定会有朋友觉得怎么会这么难呢,所以就想扯开和大家说几句心里话。
我学习这些早教启蒙知识兴趣十足的原因就是为了完善我自己。就比如今天分享的这些,我当时,脑海里一幕一幕浮现的都是我当年被说“逻辑不清”的场景。而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总能找到很多共鸣,“啊,原来是这样,我当时这么自我提高的源头,原来是我在要求自己弄清楚联系”。
这种梳理的感觉是我很喜欢的,就拿今天文章里的我教小D穿袜子举例,很多情况下理工科背景的爸爸都会这么做。这真的不仅仅是“队友比我们更耐心”,而是我们思维上的“短板”,只不过我们之前无意识而已。而如今,我们补上了,这种感觉不是很好吗?
我始终觉得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可以没工作,但绝对不能不成长。所以如果说我“推”,那我也只是推自己。因此,今天这篇分享(包括我公号的很多其他分享),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对孩子的要求,而是我们自我成长的机会,共勉!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我刚刚收到的穿花衣的哆啦A梦,一天好心情哦^_^
推荐阅读
1、数学启蒙
数学启蒙可不只是学心算,生活中处处可以锻炼数学思维
要么不教,要么背运算口诀|数学启蒙正确打开方式在这
别只满足孩子会数数,这两个能力才是数学启蒙的关键
数数背后大学问|数学启蒙第一步,你做对了吗?
2、思维锻炼
“你怎么学习不动脑筋呢?”原来这个能力需要从小启蒙
2岁不到做实验?美国人从小培养孩子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家长会不会提问,竟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3、父母自我成长
外企8年“潜规则”教会我的育儿哲学
三年全职妈妈感悟|当父母不用考试,但要学会有效学习
有潜力的职场妈妈什么样?看完这1000多份简历后的答案
忙,忙,忙!生活喘不过气,我们才更需要时间管理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作者,微信公众号:大J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