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不断地成功体验之中,孩子才可能不再自卑。
嘟嘟是表姐的孩子,因为住得特别近,我见证了这个孩子的成长。
3岁
嘟嘟比楼上的果果大两个月,可是,果果不但比嘟嘟高半头,还重了十多斤。
果果是又高又壮,嘟嘟是又瘦又小。夏天的时候,嘟嘟穿着吊带背心,一低头就能看见脊椎一节一节的。
表姐着急啊,整天变着花样给嘟嘟做吃的,可是,孩子就是很挑剔,吃几口就放下了。
表姐当时就怒了,“我都快累死了,还回来给你做两个菜,你不知好歹居然不吃,我告诉你,这些必须吃完,否则不许离开凳子。”
嘟嘟一边哭一边吃,一碗米饭都吃完了。
表姐乒乒乓乓地把碗筷扔进水盆,说:“就是把你惯的,现在都吃了吧。”
5岁
嘟嘟幼儿园有演出,小朋友们化妆、穿演出服,兴奋得像小燕子一样。
每个小朋友上台都很精彩,连最小的诺诺都讲了故事,有模有样的。
轮到嘟嘟了,她说什么也不敢上台。
表姐把她拖到了舞台侧面,她就是不往上走。台下的观众都在等着,表姐的脸上像火烧一样。
她踹了一脚,把嘟嘟摆在了舞台中间。
表姐刚走下舞台,嘟嘟站在舞台上尿了裤子。
表姐带着孩子特别尴尬地走了下来,一路骂骂咧咧,你咋这么怂呢,你这像谁,我也没你这么笨啊。
7岁
嘟嘟上学了,表姐不敢怠慢,每天看着嘟嘟写作业。
“2+3等于几?”表姐问。
“5。”
“3+2呢?”
“不知道。”
表姐气炸了,教了一个晚上,愣是没教会。
“就你这么笨,不得考倒数第一啊,供你读书也是白供,天生不是那块料,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
期末考试,嘟嘟果然就考了倒数第一,表姐甩了嘟嘟两个耳光,“看你还敢不敢不学习!”
10岁
嘟嘟考试成绩特别差,表姐被老师约谈了好几次。
表姐说:“我不是不管啊,这孩子太笨了,咋教都不会。我也是没办法,给老师添麻烦了。你只管打骂,就像自己家孩子一样,我没有二话。她不听话,你就使劲敲她脑袋。”
表姐从学校往家走,就想:自己一辈子要强,因为嘟嘟,老脸都丢尽了。
揍了嘟嘟一顿,孩子哭了,说学习学不好,自己想学画画。
表姐说:“就你那熊样,2+3,我都教了你好几年,你能学会啥,白搭钱。”
15岁
表姐已经彻底不管嘟嘟了,管不了,爱怎样怎样吧。
可老师还是一再打电话,希望表姐去学校一趟。
老师说:“嘟嘟特别自卑,干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每次挫败,孩子都像炸了毛一样,攻击别人。”
而且只要老师注视着嘟嘟,她的手就会发抖,要是单独谈话,孩子整个人都在颤栗。
表姐不知道该咋办,头皮都是麻的,就这一个女儿,笨点、丑点、学习差点,其实都无所谓,只要她健健康康的。
回到家,表姐哭着对嘟嘟说:
“妈妈老了,禁不起折腾了,你别这么作,我真的受不了。”
表姐哭了很久,嘟嘟只是冷笑了几声,就回自己房间,再没出来。
第二天,表姐看嘟嘟的胳膊上都是用刀切的伤痕,很细很深。
嘟嘟说,妈,我这么笨,死了你不就省心了吗?
嘟嘟的事太让人伤感,这个世界上,40%的人都会有自卑的情结。
有的人,带着伤,慢慢治疗;有的人,走向了极端,终身不愈。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里,爸爸本来一米八几,可是,他每天被妈妈骂,妈妈每骂一句,他就矮一点,后来,爸爸成了一个拇指小人,每天装在儿子的口袋里。
孩子好像也是在我们的这种打击中一点一点变成了拇指小人,每次站在人前,都觉得自己很卑微。只好蜷缩得更紧,不敢争,不敢做,也不敢说。
我们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那么多年。
而满分的父母,都是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治疗外在世界给孩子带来的卑微感,这才是最高级的富养。
破解孩子的自卑,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
蒋佩蓉曾经这样归纳孩子各阶段的特点:
0—1岁 孩子完全依赖母亲,在孩子眼里,ta和母亲是共生的,不分彼此。
2—3岁 孩子已经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避免批评。成人的评议会导致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羞耻,或内疚。
3—6岁 孩子学会主动行动,探索,幻想,但是还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往往在意、依赖成人的评价,行为主要不是源于内在的动机,而是被外在的反馈控制。
7—12岁 孩子焦虑地想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能够在某个方面成就卓越,开始根据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定位。
从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一个共性特点,孩子在意父母的评价,所以,切不可尖酸刻薄,胡乱打压。
2、愉悦接纳孩子的缺点
武志红说:这个世界99%的人99%的可能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所以,我们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那些想到的想不到的缺点,ta都会有。
我们必须学会平静地接纳孩子的缺点。
接纳,才会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而不接纳,就是在孩子的伤口上补刀,情况只会更糟。嘟嘟就是在妈妈的不接纳中掉进了深渊。
所以,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就是ta心理能量最少的时候,不要暴跳如雷,微笑着抱抱ta,告诉ta,没关系,给孩子一点力量。
3、不要用孩子的错证明自己对,用孩子弱证明自己强。
好多次我们勃然大怒,是因为我们将孩子和自己绑在一起,接受不了孩子的失控和自己的挫败。
为了摆脱这种挫败,为了恢复控制,我们更暴力地教训孩子。而这种教训并不能平息怒火,反而,越来越凶。
似乎,自己打得更凶、骂得更狠,孩子哭得更惨,这种愤怒才能有效地被控制住。
而且,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也指出,向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时,会产生连锁反应。父母把别处的坏情绪,也搬到了孩子身上。
我们是强者、正确的,孩子是弱者、错误的,我们居高临下地肆意审判,孩子又怎么会不自卑呢?
4、敏锐地感知孩子的卑微感
孩子的卑微感会有不同的表现,美国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讲过一个案例:
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他们站在狮子笼面前,一个缩在妈妈身后说:“我要回家”。另一个没有跑,他脸色煞白、全身发抖,站在原地说:“我一点儿都不怕。”第三个孩子恶狠狠地盯着狮子,问妈妈:“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吗?”
这三个孩子实际上都感到卑微,只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同,情绪表达方式也不同。
孩子有这种卑微感的时候,正是ta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
5、学会引导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妈妈是超人》里,霍思燕和嗯哼商量,把旧玩具送给其他小朋友,可是,嗯哼拒绝了。霍思燕并没有说教或是勉强嗯哼。她说:
“小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他成长不到这个阶段的话,我可以选择放弃,慢慢来。”
霍思燕等嗯哼情绪平复之后,引导嗯哼做售货员,把玩具卖给别的小朋友。最后嗯哼接受了霍思燕义卖的建议。
好多妈妈这个时候,都会讲了一堆分享的道理还没用之后,就指责孩子不懂得分享,不如别人,然后强行把玩具给了其他小朋友,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而霍思燕将可能出现的挫败转变为了孩子的成功体验。只有在不断地成功体验之中,孩子才可能不再自卑,自信起来。
6、学会不盲目比较
我们生下孩子,是为了让ta享受生命的,而不是让孩子为我们夺第一名的。
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谁都不是完美的。这种比较,靠刺痛带来奔跑,必然留下心理伤害。
我们都曾被别人家的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伤痛不该再继续沿袭。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能量体。
武志红说,当儿童表现出ta的负能量时,被父母抱着,并予以人性的回应,这份黑色的狰狞的能量,就会变得人性化。
父母越是温和,越是向上,自然会睿智而坚定地给孩子恰当的影响,孩子的世界自然会春暖花开。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包容是家长的天职。
分享给其他父母看看吧!你一般会给孩子怎样的鼓励?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