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中屡屡出现的移情能力对宝宝意味着什么?

作者:好孕妈妈 06-12阅读:4789次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一位十几个月大的宝宝当听到一位几个月大的婴儿嚎嚎大哭之时,会忍不住走上前去往ta手里塞一块饼干,这时如果婴儿继续啼哭,这位宝宝则会忍不住跟着一起哭,甚至于轻轻抚摸其头部,还把自己的妈妈找来,一起放在婴儿额头上。

作为近几年来早教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移情能力被当作了对宝宝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大重要能力。和上述案例相类似的诠释婴幼儿移情能力的案例还有许多,例如医院儿科正在等待打针的宝宝队伍里,如果有一位宝宝忍不住害怕地哭了出来,其他宝宝往往也会齐刷刷地哭泣,令家长头疼不已,究竟什么是婴幼儿移情能力?它在宝宝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大耳朵图图中的一幕,参加入园的宝宝同时被哭声“感染”)

>>>>

何谓移情?

心理学家对移情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定义,“对知觉到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 ,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

这样或许不好理解。我们可以从另一个相反的词语“投射”进行对比。例如,有两个人a和b和一个有钱人c见面,这时a突然对b发难,“你是不是为了金钱而接近c,但事实上b完全没有这个目的,而只是a为了金钱的目的而想要和c会面。a为了掩饰自己的目的而栽赃给b,这就是所谓投射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移情更多涉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投射只是关注自己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对于小时候没有顺利发展出移情能力,而只停留在“投射”水平的宝宝来说,由于难以识别他人情绪,获得和他人一样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理解别人情感反应,也就很难从ta身上看到那些同情他人的行为,因而对于别人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十分冷漠的反应。

>>>>

婴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宝宝满周岁以前,尚未形成自己的个人意识,还无法区分什么是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比如听到别人的哭声也误以为是自己的哭声。而1到2岁的宝宝虽然已经萌发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已经意识到了自我和他人是不一样的,但是此阶段的移情仍然只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无法区分什么方法可以减轻对方的悲伤。2到3岁之时,宝宝不仅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情绪,还能意识到自己和别人具有不同的情感需要,从而能够以更加熟练的行为对他人的快乐或者悲伤作出反应。而等到3岁以后,宝宝的换位思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从对他人短暂痛苦的理解发展到对生活境遇状况的理解。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一件趣事,在某次活动中,当老师要求宝宝说出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有些宝宝回答口渴,有些回答游戏做完,生病后需要喝水。而此时老师说“小朋友们说得对 ,前几天老师感冒了 ,就需要喝水。”这时,令老师感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宝宝马上举手问:“那老师有没有去医院呢?老师有没有喝水呢?老师咳嗽时难过吗?”这时其他宝宝也纷纷关心起老师的病情来,从聊喝水再到关心起老师生病,这就是幼儿移情能力得到发展的体现。

>>>>

生活中如何培养宝宝的移情能力?

首先,家长要创造出具体的情境来培养宝宝的移情能力,例如当电视节目中出现一些相关的故事情境、动画片中有相关的剧情时,孩子身边有需要关爱的人,家长应当抓住时机,应时应景的与孩子交流,帮助宝宝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绪情感的表达。或者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父母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问关于故事主人公的情绪情感的相关问题,如“他怎么了?他为什么哭(笑)?”等问题。其次,在家中形成平等积极的家庭氛围,由于宝宝是通过学习模仿来获取情感体验,因此在平时亲子互动时,要敢于在宝宝面前表达流露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