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童年的时间却越来越短。”
确实,童年的时光,总是快乐而短暂。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呢,也都努力的想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为此,有的人放弃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而更多的妈妈却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还时常会因太过忙碌无法陪孩子而自责。
作为一个当过全职妈妈,并正在创业中的二宝妈,我发现其实当我眼里只有孩子,一心一意的陪伴孩子时,即使只用了5分钟,孩子的情感需要就很容易被填满,之后他们就能自己安静的玩耍很长时间。
所以我想,我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只要专心的对待和孩子共有的时间,就足够了。而在看了美国作家 Dave wills 的书后,我就更加坚定了这一点。
书中提到:其实我们陪伴孩子一生,他能记住的,也就那么5个时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握住这些特别的时刻。
孩子都是敏感而脆弱的,有很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比如怕黑、怕生人、怕虫子等等。
而你对孩子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安全感的建立。当孩子处于恐惧中时,如果你给予他们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励,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安全;而如果你不理孩子,甚至斥责他们“胆小鬼”,那只会加深他们的恐惧。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噩梦后的一个拥抱,哭泣时的一句安慰,都是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让他们能走出去面对世界最大的保障。所以记得无论发生什么,告诉孩子“有我在”!
我一直强调要去“陪伴”,而不是“陪着”孩子。你没有足够的时间不要紧,但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女儿,去年考上了哈佛,一家四口,三个学霸,女儿与父母同为哈佛校友。
奥巴马有多忙大家都知道,但就算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他也每天都要回家给孩子读书,也从未缺席过一次家长会。
他说:“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这位全世界最忙碌的爸爸,却给了孩子最优质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是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必要条件。所以,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去陪孩子吧,哪怕只是一起玩个游戏或者一起读个绘本,孩子会铭记这些你全心全意陪伴他的时刻。
你和另一半是如何相处的,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爱是一种传承,孩子长大后,也会复制父母的相处方式。
试想一个在父母不停争吵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学会去尊重、爱护他人呢?他们只会对婚姻产生恐惧。
而如果孩子在父母相亲相爱、和谐的家庭中长大,他们的内心就会特别的安定。
一个从小在爱里长大,身边充满了幸福感的孩子,那他的人生也不会差到哪去。
孩子的心像水泥,早期的印象会固化一辈子,在成年后,即使花数倍的精力,也未必能修正过来。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给孩子贴过“胆小”、“挑食”、“不爱说话”等标签,并在孩子面前重复的念叨?
这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孩子,从而向着“标签”的方向发展,最后呢,就真的变成了那个样子。
说来也是挺神奇的,我小时候本来挺爱吃面条的,结果有次不小心呛着了,姥姥就说:“这孩子,不会吃面条”,每次要做面条的时候,姥姥都说:“别做了,静静容易呛”。
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害怕吃面条了,偶尔吃一次都会万分小心,结果却几乎每次都被呛到,好像真的就不会吃了……
可能,就是这么偶尔的一次事件,但孩子却会因为你无心的一个定义,而真的变得“胆小”、“马虎”、“不听话”、“不爱吃面条”起来……
所以,不要再乱给孩子贴标签啦,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围了个框框,会限制、误导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这些,都不是我们想看到吧?
Dave wills说:“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充满“仪式感”的时刻。什么是仪式感?《小王子》中的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可以是每年定期带孩子去旅行、节日和生日准备盛大的party,也可以仅仅是每天睡前的那一句“晚安”。
那些平淡琐碎的举动,多年以后想起来,都是我们和孩子这一辈抹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纷纷扰扰却又平淡无奇的日子中,多一些生活的小确幸。不为别的,只为更好的感知生命,热爱生活。
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他们的人生,很长。
而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点很重要,能跑多久跑多远也一样重要。
如果注定了,我们只能陪孩子跑上一程,那么我希望,可以留给他们更多更美好的回忆。
愿这些回忆,能激励让他们能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