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让孩子扎心的话,你说过吗 ?

作者:宝宝书袋 06-22阅读:5146次

1

看看别人家孩子


中国的孩子都有一个公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总拿孩子跟别人比,初衷是想以此激励孩子变得更好,或者希望宝宝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好一些,来满足自己的攀比欲。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宝宝会觉得,自己要成为爸妈心目中的孩子才「值得喜爱」,如果一直没有达到爸妈的期望,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变得自卑。

处理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在人生最初的这个时期,有些人快一点,有些人慢一点,这些都没有关系。孩子都是要在激励中成长的,要给他们动力和信心。


爸妈们有必要让孩子确信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产生价值」。

2

你怎么就是不听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按“规矩”办事,减少出错的几率,孩子没有认真执行的时候,父母很容易撂下一句:


都告诉你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像复读机一样反复跟宝宝商量,或是凶恶地命令,孩子可能会觉得厌烦,采用逃避策略应对。小年龄的宝宝甚至会当成游戏,觉得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说很好玩。

处理方式:父母们不如考虑智取,清楚告诉宝宝不做这件事的坏处。比如宝宝不洗手,可以告诉宝宝,不洗手就吃饭,会吃进很多细菌,肚子会很痛!


很多时候,他们的不听话不过是因为家长不重视他们的情绪,当你照顾好他的情绪,孩子自然愿意听你的话。同时,给孩子争辩的权力,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3

我说不行就不行


很多孩子都反感爸妈说这句话,因为这无形中就是在孩子面前展露家长的威风,用成人准则去欺压孩子。这让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也沮丧地感觉自己不被重视。

处理方式:惧怕不等于信服。 尊重孩子的选择,学会与孩子商量,听听孩子的建议,才是一个好父母要做的事。


如果爸妈想要拒绝孩子,不妨说:“爸爸(妈妈)觉得你不可以做这件事,因为……”相信孩子会更懂得你的意思。

4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常说这句话的爸妈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一种被抛弃的伤痛。父母深知,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离开自己就活不下去。有本事你就滚出去!看谁家好你就去吧,这类要挟孩子的话还是不要说,制造恐惧有利于暂时的统治,但它也最容易摧毁你们之间的信任。

处理方式:停止空洞的说教,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遇事跟孩子有更多的沟通和商量,比如:1.你不想再练琴了,能告诉我原因吗?2.我很欣赏你在画画方面的才能,如果你不再画画了,我觉得有些可惜。3.你能告诉妈妈,你最喜欢做什么吗?

5

你别给我添乱了,一边玩去


当大人在做家务的时候,孩子总想过来帮忙做点什么,但却可能越帮越忙。不耐烦的爸妈最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别给我添乱了,一边玩去。”如此会严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并影响他探索求知的习惯。

处理方式: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务事中,给他分配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他会非常高兴,家长也会轻松很多。

6

弟弟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ta


多子女的家庭,“大的让着小的”的教育方式,非常熟悉又顺理成章。

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这种话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是非观念。


大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的感受,偏心,甚至很可能视弟弟妹妹为竞争对手。小的孩子很容易树立了一个概念,因为小,所以什么东西顺其自然就应当是他的,恃宠而娇,变得越来越任性。

处理方式: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兄友弟恭,意思是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兄弟间互爱互敬。所以 “大的让着小的”这句话后面应当还有一句:“小的要尊敬大的”。


当家长对哥哥姐姐说“要让着弟弟妹妹”的同时,也记得对弟弟妹妹说“要尊敬哥哥姐姐,听哥哥姐姐话。”


孩子发生争吵时,父母最好做个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不偏袒,不护小。


7

玩具借给小朋友,不可以这么小气


很多家长都可能遇到自家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抢玩具的情况,大人常常碍于情面,总是会委屈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分享“玩具”。令孩子更委屈的是,有时还会被大人们贴上小气、不懂事的标签。


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将玩具送人,对于孩子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玩具,还有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

处理方式:建立孩子的物权意识。明确地划分哪些东西是孩子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其次你得给他拒绝分享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慢慢地引导孩子主动地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比如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他的,只不过别的小朋友也喜欢,人家只是玩一会儿,玩够了就会还给她。让她理解失去只是暂时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宝宝:“你也可以征得小朋友的同意,玩会他的玩具,但玩够了也要还给人家的。因为这个玩具不是你的。”

8

我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


表面看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父母确实为孩子做了很多,但是生育从来都是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


父母把对孩子的付出和牺牲,赤裸裸地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感到内疚、自责和愧疚,孩子承担的未免太多了。


大人的初衷也许不是为了让孩子有罪责感,但生活的各种问题,根源上都是因为自己,绝不是因为孩子。


处理方式:爱孩子,请继续付出行动但不要经常声明你的风里来雨里去,你的多么不容易,孩子总会明白的。


我爱我的孩子,我愿意将我的一切都交付于他。但这一切都是基于“我想”,而不是“为了他”。

9

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


遇到宝宝嚎啕大哭的时候,父母总会因为束手无策而扔下这句看似威胁的话,这种说反话的方式一说出来宝宝就不哭了,看似很奏效,但使用不当的话只会让宝宝觉得你对ta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随时可以收回的,让他们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

处理方式:你要让孩子知道你对ta的爱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是ta犯错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宝宝你很爱ta,但是ta做的XX这件事情让妈妈很不开心,因为...家长越对小孩子的错误行为发飙,就越会强化他们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安抚之后转移注意力,让ta不要觉得这个哭闹的行为可以吸引你的注意力。

10

除了玩,你还会什么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学校里,爱跑动的孩子才显得活泼开朗。如果家长连孩子的玩耍权利都要剥夺,甚至把贪玩等同于没出息,觉得孩子无能,孩子本人就会更觉得自己很没用。

处理方式:不要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那是童年最大的乐趣。家长应该耐心地教育孩子要适度地玩,要花些心思在其他事情上。反思,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怎样才能让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学习上?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进步。


面对无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必然会通过各种病态心理将内心的委屈反映出来,而最后的苦果还是要家长自己来承担。生活中不乏家长威胁孩子,孩子做出极端的事情的例子,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让父母头疼,而且也是不对的。父母要怎么样避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呢?下面的建议,不妨作为参考。

第一,要清醒认识到“语言伤害”的严重程度,每次出口教育孩子的时候谨慎一些。

第二,要多鼓励孩子,采用积极性语言教育孩子,尤其在“恨铁不成钢”或气急败坏的情况下,更要保持理智,控制情绪,努力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第三,讲究批评的艺术,要以提醒、启发来代替指责、训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鼓励孩子有更努力的动机,用“没关系,慢慢来,尽力而为”帮助孩子调整焦虑、紧张的情绪,等等。

第四,要做好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避免说出诸如:“你怎么越大越……”,“你都这么大的人了,竟然还……。”,“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都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和心灵。

总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是语言,功效却截然不同。父母们若要科学地教育孩子、关爱孩子,就该多用“良言”,禁用“恶语”,以免对孩子造成“语言伤害”,酿成无法挽回的过错。作为父母,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吧。

上面那些话,你有对孩子说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