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熊孩子在电梯里尿尿!妈妈的做法却让百万网友称赞

作者:择学堂 06-29阅读:2486次

近日,咸阳一位熊孩子的妈妈登上微博和各大新闻热搜榜,不过,这次大众并没有像原来那样口诛笔伐,而是一边倒的为该妈妈点赞。

原来,这位咸阳妈妈的“熊孩子”经常在居民楼里的电梯小便,这样的恶作剧多达一天三次,长达半个月之久。导致整个小区高层电梯天天充斥着刺鼻的尿骚味。


忍无可忍的保洁在调用监控后找到了熊孩子的妈妈。她得知后,做了两件事:


第一,她在第一时间火速道歉并在业主群发布了儿子的道歉信。



第二,她让孩子爸爸监督儿子打扫电梯1个月以示惩罚。


这样的处理方法,自然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不袒护,不跋扈,这位妈妈用非常理智和得体的方法,让自家熊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承担错误的后果,给孩子上了一堂有关责任与承担的担当教育课。


▲业主们为妈妈的“教科书式的教育”点赞


这样的教育方式给了广大爸妈启发,也让更多网友意识到,熊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就差一个有担当的父母。


熊孩子当道的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讨厌熊孩子,就有多少人赞美好孩子。这位妈妈的做法让很多熊父母愧疚,也提醒我们,良好的担当教育是多么重要。

培养孩子的担当精神,能够让孩子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人生,这样的孩子坚毅勇敢,有责任心,明事理。所以,担当教育是孩子重要的人生教育课,想要培养一个有担当的孩子,父母就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不要急着帮孩子擦屁股


按照一般思路,孩子惹祸,大人都第一时间赔礼道歉,息事宁人。但是,如果要培养孩子的担当精神,这种做法反而不可取。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蜜蜂认为出口在光亮处,所以一直局限在这种定势思维里,而苍蝇行动起来毫无逻辑,这反而帮助了它们。

该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上定势效应的著名实验之一。定势效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


简单来说,在孩子犯错后,家长一味地忙着帮孩子擦屁股,则会“帮助”孩子形成一种可怕的定势思维。那么孩子就会像这些蜜蜂一样,惯性的以为:自己犯错误,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反正凡事都有爹妈扛着!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无法无天的小霸王,李天一之前名叫李冠丰,从小时候起,他就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同学都怕他,管他叫“小霸王”,不过,小时候每次惹事,母亲梦鸽都替他“擦屁股”。


因为梦鸽每次在儿子出闯祸时,都“挺身而出”,导致李天一一再挑战道德底线,进而从简单的小错,升级到触犯法律。

李天一15岁的时候,驾驶无证豪华宝马在街上飙车,违章次数多达32次。这次大错非但没有让梦鸽觉醒悔悟自己的教育,反而继续用以往的方式帮儿子“填坑”。


在父母的一再放纵下,李天一在同一年,因为暴力殴打一对夫妇,最终被“教育”1年,之后他改名李天一。没多久,他又因轮奸事件彻底触怒众生,也彻底将自己,和父母打进了痛苦和懊悔的深渊。



这一次,虽然有梦鸽出面四处奔走,却因为大众舆论终究没能再开绿灯。纵观李天一的整个成长轨迹,每一次惹祸,不管事情大小。总是有父母扛在前面,他自己也在有事找爸妈的定势思维里彻底迷失了自己。

不是凡事面面俱到就是爱孩子,原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有什么恶劣后果。如果凡事都替孩子挡在前面,他沉浸在父母提供的虚假保护中丧失对于是非的基本判断,不知道何为责任,何为担当。

父母应该懂的是,你不可能永远替孩子受过,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让孩子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必要的惩罚会培养孩子的担当精神


李天一的案件让我们看到了梦鸽的一再纵容带来的恶果。管教孩子,惩罚不是必须,但却是必要,家长不惩罚孩子,社会自会代你惩罚孩子。对于很多出格行为来说,必要的惩罚也是教育孩子担当的一种重要方式。


让孩子从小有这种意识:犯错了,就该得到惩罚!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通过惩罚明白:规则不容打破,法律不容践踏。惩罚起到的是警示的作用,通过惩罚,让孩子心中有一个警戒线,知道如果犯规,犯错,犯法,必将吃到苦头。当你犯错了,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时候动手打人不管,长大就有可能演变成用刀戳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惩罚,孩子就不会明白做错事背后的应负的担当与责任。


教育需要惩罚,不过惩罚也要有度。过度的惩罚,不但起不到正面作用,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毁了他的一生。

2016年,日本北海道一对父母在出游途中因为孩子拿石头乱砸行人和路边汽车,将7岁的儿子赶下车扔在森林里作为惩罚,不料五分钟后父母返回接他时却不见其身影。


结果,在男童失踪6天后,距离其失踪地点大约5公里处,搜求人员终于在那片常有熊出没的森林里找到了他。


2017年,四川乐山一对父母为了惩罚孩子,将孩子五花大绑然后吊在摩托车尾游街。

惩罚做的好,可以帮孩子改正进步,惩罚做的不好,反而会将孩子推入更危险的深渊。适度的惩罚是很多父母需要掌握的重要教育技能。

在美国,流行一种“time-out”的惩罚思路,即“计时隔离”。这种惩罚策略的意思是:当孩子表现出不适宜或不当行为,暂时将其从环境中分离,从而促使其改变行为。



计时隔离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被冷落和被剥夺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失落,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对孩子有很强的震慑力,让他能够承担行为后果,改正自己的行为。

研究表明,这种暂停的惩罚策略对于减少儿童发怒,及攻击,不当言语等不适宜社会行为都非常有效。

不过,time-out的使用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

1. 跟孩子约好什么情况会使用time-out

2. 需要控制time-out的时长,美国专家的意见是最好跟孩子年龄相符,比如2岁2分钟,3岁3分钟,以此类推。

3. 2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用time-out



生活中,能够应用time-out场景有:

1. 孩子发脾气打人、骂人

2. 孩子摔东西

3. 孩子打骂父母

4. 欺负他人

5. 威胁父母

以上只是常见的场景,家长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合理的惩罚能让孩子明确自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他明白哪些是社会规则,触碰就会付出代价。

合理惩罚,罚则有度。才能让孩子内心真正心悦诚服得去改变,要知道,棍棒下出的不止是孝子,还有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