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的富足不是天资聪颖,而是从小不断锤炼这种品质

作者:少年商学院 07-21阅读:4489次

文 | 大J

转载自:大J小D

我的一个朋友,孩子在学钢琴,学得很痛苦,她看着也心疼,但她老公一直坚持,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从小这么容易放弃,长大怎么能成大事?”现在每天到了练琴时间,全家气氛就紧张。朋友发了消息来问我,想听听我的看法。

她说的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如今在美国教育界很时髦的一个词——Grit——坚毅不放弃的品质,这种品质被认为比天赋、智商更重要,是决定孩子成功的因素。

十年调研证明

坚毅才是最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我第一次知道Grit,是看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Angela Duckworth2013年在TED上的演讲。她当时的原话是,“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Grit——坚毅。”

从2005年开始,她对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对西点军校、全国拼字比赛冠军、美国一流大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才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这个发现深深影响了美国教育界,很多学校都引进了Grit教育,引进了新课程,不再只是单纯地要求孩子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而是提供环境让孩子可以培养Grit的品质。

多做好玩的难事

看完了关于Grit的定义,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当时有一模一样的感受——这不就是我们东方教育里很常见的吗?从古代的“悬梁刺股”到现代的“虎爸虎妈”(就像我开头提到的朋友的老公),其本质,都是在说“培养坚毅品质”。

但Duckworth教授对这点作了新的补充,“坚毅并不是指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而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遇到挑战却不放弃。

坚毅品质培养的基础,是要对这件事有热情。的确,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毅力的培养不遗余力,但我们常常会忽略孩子的兴趣。没有兴趣作为前提,这样强压下的坚毅品质培养是“假的”,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屈服于外力,并没有真正地提高自己的Grit指数。一旦这个外力没了,反而会出现更大的反弹。

作为父母,我们容易进入一个思维误区,总是想孩子应该做什么,而忽略了孩子想要做什么。学奥数、学乐器、学英语、学画画,几乎每一样都是父母在替孩子做选择,而从来没有真正问过孩子想学什么。也许有朋友会说,因为孩子还小不懂,学这些对她以后有帮助。

但这就是Duckworth教授想要纠正大家的观点,一个孩子一开始跑多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今后的不断奔跑中,当她摔倒了,她还有能力爬起来继续奔跑。因此,不要急着给孩子补这补那,学这学那,而是先培养坚毅品质,第一步就是鼓励孩子多做好玩的难事,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她感兴趣却有一点挑战的事。

不允许在感觉最糟糕的时候放弃

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会问,可是,我孩子的兴趣一直在变,怎么办?

这个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要改善它,就要进入发展坚毅品质的第二步了,每当孩子放弃之前,我们需要保证他们确实是花了时间努力尝试的,是真正清楚自己为什么放弃,而不是因为学不会了、被老师批评了而放弃。

遇到困难就退缩是人之常情,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打造Grit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即使真的是因为兴趣改变而放弃,那也是需要坚持一段时间的,特别不应该在感觉最糟糕的时候放弃。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读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对英语有着极高的热情,于是想学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就报名了。谁知才学了两堂课,我就打退堂鼓了,和爸爸说不想学了。当时给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自己没兴趣了,还是想把精力放在英语上,全力以赴准备托福。

我记得那时爸爸是这么和我说的,“人生做选择很正常,但有的东西一旦开始了,至少要完成一部分,有个漂亮的收尾。”爸爸鼓励我,让我至少学完这一学期,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托福考试准备中。后来,我的确硬着头皮学了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也不错。现在回想那段经历,就是在培养坚毅品质啊。

我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骑车时,掌握不好平衡,玩了两次就说不要玩了。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们就不允许这样,而是帮助她让她体会了几次骑起来的感受。对于任何年纪的孩子,每一件事都不要让他们在失败的经历中主动放弃,这会影响他们的自信,而且对于坚毅品质的打造也没好处。

无策略的练习,事倍功半

Duckworth教授给我的第三点启发,也是我共鸣最深的,就是要有策略地进行练习。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印象,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说的永远是“你再用功点就好了,你再多做一点题目就好了”,于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的观念就是,“只要多练习,只要肯花时间,我就能表现得好”。

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反复练习其实是“心不在焉”,于是,我们在错误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犯着同样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而最要命的是,这样枯燥却没有成效的反复练习,恰恰是在消耗坚毅品质。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过往的经历都是,“我曾那样努力练习,结果却也并不好”。那很自然,当下次再遇到困难时,他就会第一时间想到放弃。

因此,真正聪明的父母要有策略地帮助孩子练习。这不是仅仅说一句“你再努力一点”就好了,而是当孩子做功课拖拉时,我们教会他们如何做计划,一步一步完成目标;当孩子总是粗心大意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多观察,提高细节敏感度。

我很喜欢Grit的字典原意——“沙砾”,贝壳没有沙砾的磨砺就不会有珍珠,人生也是这样,只有被挑战磨练过的人生,才能收获珍珠。当我读完Duckworth教授关于Grit的书后,我才发现,自己长久以来被没有真正明白如何正确地培养坚毅品质。打造Grit,并不是一味地逼孩子、推孩子,更加不是“苦行僧”。

真正的Grit培养,是倾听孩子的兴趣,唤起孩子做某件事的热情;

真正的Grit培养,是尊重孩子放弃的选择,但会鼓励孩子“善始善终”;

真正的Grit培养,是用我们的支持,帮助孩子自己做到,让他们去体会,“再坚持一下,就会更好、更棒”的成就感。(完)

坚毅是金,自信则明

学院君注:我们曾分享过不少关于创新教育方面的好书,但如果要问我给我最大启发最大的两本书,我会推荐Grit(《坚毅力》)和Creative Confidence(《创新自信力》),前者即由本文提到的TED华裔演讲嘉宾著写,后者也是少年商学院的老朋友与支持者、斯坦福大学d.school创办人David Kelley教授。

其实这两本书并没有提出什么石破天惊的理论,恰恰相反,他们揭示的是最通俗的道理。前者告诉我们,坚毅力比情商和智商更重要;后者告诉我们: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中的激情和自信,是最有生命力的。

两本书若结合起来,则是全球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根目录”模型:热情—目标—坚毅—自信。这其实是一个循环永动的模型。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下一样,中国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如此之大。这当中尽管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被动因素,但从至少从少年商学院创办近五年、超过8万名学员家庭属性的数据分析来看,新一代家长心态的开放,国际化视野,对孩子综合素质和T型素养提升的重视,正成为主流力量。

但是当作为父母的我们求知欲增强,对好的教育理念的追求更甚,一种非理性现象自然而然发生了。那便是各种流派盛行,这厢是虎妈、鹰爸,那厢是正面管教、海豚育儿法等,琳琅满目。百家争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精力用在了站队或分辨谁是个“笑话”上,可能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是解决一切争议和困惑的良方。未来有一天回看现在,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持之以恒在做的一件自己热爱的小事,或说坚持本身。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坚毅力的养成可能起初润物无声,但日积月累,终有一天滴水穿石。

限时特惠 | 无论是未来出国留学还是国内升学,抑或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需要T型人才——兼具知识广度与兴趣深度,同时有极强的坚毅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过去五年已有逾8万学员参加少年商学院的名校通识与社会创新课程。现在,2018秋季学期“弯道超车计划”正式推出——六大主题的国际化创新实践课程开启限时特惠活动!仅限一周,名额有限,

作者与授权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我们以获取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如何教孩子用英语优雅表达“已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