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幼升小的系列文字得到大家的关注,有不少留言,先摘录前面文字的留言:
“非常及时的文章,我正担心孩子快上小学了,还是丢三落四,做事很拖延,刚刚试试这个截止时间法,孩子果然在规定时间里非常专注,过去没有这个时间观念,看起来以后都要和孩子设定一个时间值,我们也更省心,不用一直催,孩子也嫌烦。方法真好!谢谢!”
“那个父母要做的10件事,我们对照一下,真的做到不多,以后要注意了,其实有些并不太难,可是观念中当中有障碍,似乎父母都要威严,不苟言笑,这似乎和孩子的期待差远了。”
“转发了!我就孩子正好幼升小,很及时,转到了家长群,大家也都有收获,讨论热烈呢,有许多方法其实各有各的好处,也要符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好,自己的孩子不省心。我们几乎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啥有啥,但就是不上进,我们该怎么办?”
最后一条留言就是今天幼升小专栏的话题:好像该给的都给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究竟还缺了什么?
除了网络留言,在现实中遇到一些父母来咨询,常常愁眉苦脸,长吁短叹。从外表看上去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中坚精英,事业有成,要么做生意风生水起,要么也是公务员,过着体面的生活,然而说到孩子的教育,他们就显得黯然,感觉自己什么都给了,就像最后一条留言说的“满足孩子一切要求,要啥有啥”,结果孩子的成长还是不理想,究竟在哪里出了问题。有时候,我不会直接给他们意见,而是需要他们把孩子带过来,一起做一些亲子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他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行为细节,然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事实上,作为父母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直接左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着孩子的成材与否,当一个合格称职的父母并不是只是金钱物质满足孩子就够了。
有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有“三缺”:一缺反思意识——外观而不内省
父母的眼睛总是往外看——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内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他们眼里,孩子乖巧听话,事事都听他们的话,则无话可说;一旦出现问题了,却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都是孩子的错,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去寻根朔源,不去反思一下教育方法是否不妥当?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厉或放任?自己是否做到表里如一,言传身教?自己是否给他创造了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只会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强啦,不好管教啦等等。
例如,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会没兴趣?是什么导致没兴趣?怎么才能调动他的兴趣?前面提到过一个比喻: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发现复印件印歪了,先看看原件有没有放歪了,一般情况下是原件歪了占多数,例如父母本身都不着家,吃喝玩乐一样不落,该陪孩子的时候你在KTV,该和孩子睡前讲故事说晚安的时候,你已经醉的不省人事了。长久以往,孩子不歪太多已经是幸运了,全靠他天然的纯真了。
建议:父母应该有反思意识,时不时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别给自己找亮点,而是弥补不足。
二缺欣赏眼光——看坏而不看好许多年前,流行过一个赏识教育,后来因为在一些地方太滥用也就被人们所诟病,慢慢遗忘了,但我今天依然把这个词推荐给各位年轻的父母。需要重视这个理念,欣赏,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不少父母却缺少这种欣赏孩子的眼光。日常生活里,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对缺点耿耿于怀天天讲,对优点熟视无睹,最多轻描淡写,感觉说多了孩子要翘尾巴。家庭氛围里面充满了埋怨和指责,父母以为自己是侦察兵和巡视员,以发现缺点,突然检查为已任,以为把孩子的“刺”挑出来就可促其健康成长,却不料“刺”越挑越多,孩子索性成了“刺猬”,谁说他就刺谁,亲子关系非常尴尬。
其实,这是一个教育误区,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例如我认真写这篇文章,总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承认,父母作为一个职场中人也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上司同事的认同和赞赏,而不希望总是有失败的体验。将心比心,孩子作为一个心灵敏感的个体一定也是需要被人肯定、被人欣赏、被人表扬。孩子是愈赞赏愈有劲,愈贬低就真的越来越低,孩子的成功是“捧”出来的,“捧”出了自信心,当然这里的“捧”也不是无原则的“吹捧”,而是真诚的说出孩子亮点,让孩子感觉你们是“识货”的父母。
建议,父母应当用显微镜找孩子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孩子的缺点;弱化缺点,强化优点。
三缺正确心态——近视而无远见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缺少对孩子的细微体察和深入了解,盲目跟风攀比,人云亦云。
看别人的孩子练琴,也不顾孩子有无兴趣,赶“鸭子”上琴。听说上奥数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也不顾孩子有无数学特长,又逼孩子学“奥”。每到周末在朋友圈晒自己孩子在赶场,一会儿在“钢琴房”,一会儿在“奥数馆”,满足了父母的一时的虚荣,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只看重眼前一时的效益,却没有想过,孩子不是速成品一夜成名,也不是橡皮泥随你捏弄。缺乏兴趣、被迫的学习最终导致对学习的厌倦,不仅仅是对兴趣班的学习,而是对一切学习活动的抵触,到那时,父母又会长吁短叹的感慨自己“啥都给孩子,咋还不成器”,却不知道自己给出了厌学的结果。
例如,有些家长只看到考试的分数,为差一、两分而斤斤计较,有的甚至怒目相向拳脚相加,其实,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孩子的综合或整体素质,应该多从课外着手,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动手,多思考,多探索,多阅读,培养各种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分数,就是这些高品质的副产品。
建议:孩子的未来那么长,父母要有远见,别让孩子那么小跟着你焦虑受苦。
当然,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家族品质,孩子的成长一定是个体,独有的,但这“三缺”是许多觉得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失败的家长所共有,程度可能不同。在幼升小的过渡阶段,孩子即将踏入小学阶段,我这里先把这个观点提出来,希望对年轻的父母有帮助,希望不要重蹈这样家庭教育失败的覆辙,祝你的孩子健康快乐,更上一层楼!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合适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