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却给了父母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

作者:杨桃妈妈亲子英语 07-27阅读:1313次

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吃上一根两毛五分钱的夹心冰棍。凉凉的、甜甜的,还带着奶味儿,简直“人间美味”,但是,妈妈说了,冰棍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每天只能吃一根。

有一次,我像着魔了一样,就想再吃一根冰棍,知道妈妈一定不会同意,于是趁她忙着做饭,我偷偷翻了她的衣兜,拿走了1块钱……

那一天,我美美地吃了三根夹心冰棍,当然,晚上就被发现了!妈妈没打我,讲完道理,承认了错误,还让我罚站了两个小时,好好反省。



恐怕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和小编一样的经历吧?


其实孩子第一次偷偷拿钱时,是给父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小编还算是幸运的;但身边有小伙伴就比较惨了,他爸妈不仅联手狠狠揍了他一顿,还把这个错误放大到了人品有问题,各种责骂,让他很长时间都蒙上了自我怀疑的心理阴影。


为什么孩子会偷偷拿钱

孩子尚没有足够的生存技能,创造不了价值,但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对金钱的需求。

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能很多孩子都做过偷偷拿钱这样的事,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可能并不能分清楚“偷”和“拿”的区别。所以,遇到这样的事,父母们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斥责,而是询问,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拿钱。

拿钱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想与同学有一些类似的玩具或者游戏装备,这样就可以获得大家的认同感;

2、想要用金钱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3、想要做些事情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一般这样的孩子父母过多地关注于事业,而忽略了孩子;

4、想在同学和朋友面前赢得更多的好感和尊重。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后,会教育孩子,想买什么可以告诉大人。可是作为父母,你是否问过自己,平日里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吗?是以平等、轻松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还是总从自己的角度去“纠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很多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真正和孩子商量。很多情况下,造成了孩子的被迫服从,可是他们内心并没有被满足。

久而久之,父母再问孩子想要什么,孩子只能顺从父母,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表达了需求,父母也不会满足的。随着内心渴望满足的膨胀,他们会选择“秘密行动”。


不要轻易使用“偷窃”二字


如果发现了孩子私自拿家里的钱,父母一定不要轻易上纲上线,说他们是在偷钱。“偷窃”是涉及道德和犯罪的一个词,而孩子通常不会把拿了自己家钱的行为解读为“偷”,只是知道未经允许拿了钱会被爸妈责骂。

如果父母将孩子这种事先不报告的行为判定为“偷”,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很强的道德压力,给她留下情感创伤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这样的教育结果显然是负面的。


不要像审讯犯人一样对待孩子


教育的事,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和孩子交流时,父母不能用步步紧逼的方式逼孩子说实话,交待钱的去处,不留情面地批评,这会让孩子体验到焦虑、恐惧、无助,反而更可能撒谎。

撒谎是人面对不利于自己的状况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孩子在面临父母咄咄逼人的询问时,不知道自己说实话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惩罚有多重,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所以他们要进行自我保护,要尽可能把事态轻描淡写,尽可能把惩罚的力度降到最低,所以,一味的指责谩骂并不等同于教育,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让他们由此走向极端。

金钱教育很重要


父母们也要反省,平时对孩子的金钱教育有缺失吗?

拥有金钱,是人对现实世界进行控制的需要,大人如此,孩子也是一样。所以,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手头上也需要有可供他支配的零花钱。从孩子拥有零花钱起,父母就要学会定期和孩子讨论,进行平等对话,开诚布公地就孩子的零花钱如何进行管理给出有效建议。



心理学家金韵蓉女士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她的儿子十几岁时也曾偷偷拿过爸爸钱夹里的钱,原因是父母忘记给他零用钱了。发现这件事后,爸爸去买了一个钱夹,里面放了500块钱,他把这个交给了儿子,并且告诉他:“这件事是爸爸妈妈的疏忽,我们忘记了给你零用钱,这个钱夹里的钱就是你的零用钱,以后每月,爸爸妈妈都会把你的零用钱放进钱夹里。”


爸爸的这个举动,既主动承认父母的过失,又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相信儿子今后不论有什么样的需求都会开诚布公地和父母讲,绝不会再做“偷偷摸摸”的事。

所以,与其不问缘由地去批评指责孩子,不如用一个更好的方式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