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蹭拖延绝不仅仅是个坏毛病

作者:赵博士养育咨询室 07-29阅读:992次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做事磨蹭拖延,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养儿如修行”,不断打造自己的耐心,把能够心平气和接纳慢吞吞的孩子,当作是自己为人父母不断成长的标志。也有的家长采用了“眼不见心不烦”的策略,主动回避孩子的“磨蹭拖延”,尤其是很多爸爸,充分认识到自己缺乏耐性,主动弃权,把需要耐心的养育工作全部交由妈妈们处理,完全假设‘雌性动物具有过人的忍耐力,妈妈容忍孩子的磨蹭具有先天的优势。’由此,妈妈们开始哀叹出“丧偶式”育儿的感慨和抱怨。

爸爸妈妈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反馈和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是将孩子的“磨蹭拖延”想的过于简单:只是粗浅地认为这只是一个坏毛病而已,所以会尽量帮助和督促孩子改正。同时,还会更多地归因于孩子的习惯养成、个性特点等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归因,父母们便会想法设法让孩子“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或者是消极应对,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弃之任之,不为难彼此。

但其实,孩子磨蹭拖延绝不仅仅是个小小的坏毛病,背后可能蕴含着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存在不足,比如能力、情感或认知。对于孩子的磨蹭拖延,我们只有进行了精准的诊断,后续采取的支持方法才能有效,否则极有可能方法无效,更有甚者,不仅没有解决“磨蹭拖延”的问题,还引发了诸多更加难以应对的新问题。

比如,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磨蹭拖延,十分不惜力,反复讲道理、勤鼓励、不断教育,却引来孩子的很多反感叛逆,认为父母非常啰嗦唠叨,不懂自己,频繁的催促招来各类亲子冲突,孩子顶嘴,父母愤怒。

下面,我给大家提供几种可能的原因以及相应的策略方法,也许你家孩子的磨蹭拖延属于其中一种情况,或者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体:

孩子在实践做事的能力上比较弱。有些孩子磨蹭拖延,并不是故意的,而是他能力确实偏弱,根本不能胜任当下的事情。比如家长急着要出门,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可孩子却一件外衣穿了好长时间,扣子不能对应,钻不进扣眼儿等。所以孩子的衣服最好是熟悉的,简单容易穿的,不要盲目为了追求帅酷美,不考虑孩子自己的自理,只有平时让孩子多做事做练习才能带来能力上的提高,家长一定要注意不包办多放手,把关注点放在平时,而不只是在关键时刻再严格要求孩子,更不可以粗鲁地训斥孩子。这样孩子不仅做事更慢,心里还会特别委屈。

孩子在认知思维上缺乏计划性和程序性。有的孩子表现得跟一个小迷糊似的,丢三落四,想起这个忘了那个,做一件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多属于认知发展范畴,而不是个性习惯,需要家长平常多跟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才最优。如果孩子年龄小,就多用图画或是现成的小贴纸代替文字,便于孩子理解记忆。最初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实际做几次,比单纯的口头教授效果更好,因为操作过的事情孩子更能印象深刻,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计划能力。也可以做一些走迷宫的小游戏,让孩子练习筹划。在这一点,父母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有些家长终日慌乱随意,导致孩子也是胡乱做事。家长只是看到了孩子的磨蹭拖延,却看不到自己的杂乱无章。

孩子认知理解不足没有建立良好的时间概念。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从时间理解的发展来看,六岁左右时,孩子都很难理解一个小时到底有多长。所以说,孩子对分钟小时这样的时间表达的理解往往模糊不清。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逐渐体会时间的概念,告诉孩子,你吃一顿大概需要半个小时,一集动画片是15分钟。跟孩子交流时,具体告诉孩子你现在还能做什么,这样孩子就会合理选择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迷糊在抽象的时间数据里。在多次的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孩子才能建议越来越精准的时间概念。

孩子在社会情感上缺乏对当前事物的兴趣和热情。任何一个人,只有对当下从事的事情充满兴趣和好感时,才会提高效率。比如带孩子出去野营,他们会迅速出门。但如果带他出去练琴,可能总是磨蹭时间,虽然家长讲过很多遍道理,你练完半个小时就可以玩儿,或者是你弹完哪些曲子就可以休息,但孩子还是会拖延时间。这时有尽可能让事情变得有意思一些,尤其是进行一些枯燥重复的事情时,孩子不仅需要成人陪伴,还要尽可能增加趣味性,比如每练完一曲,就拥抱或是击掌一下,带着喜欢的面具弹琴等等。

孩子可能在心理戴上了追求完美的魔咒。有些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想做到最好。稍有不满意就要重来,常常纠缠在一件事情上不肯放手。这样孩子有可能慢工出细活,但长久下来却会容易压力大,做事效率低,也很难跟别人协调合作。平时要注意引导孩子多交朋友,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多讲笑话,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让孩子懂得权衡,凡是不是追求最完美,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做到最优最好即可。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可以想当然。一定要用心观察,多维度进行寻源诊断论证。磨蹭拖延不仅仅是个坏毛病,极有可能是孩子的各种认知发展没有跟上,心智思维发展上的不足更要引起重视。就像孩子发脾气不一定是心情不好一样,极有可能是身体里有潜存的疾病和不舒适引发了坏情绪。所以,小毛病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大问题。

-END-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赵博士养育咨询室」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 |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长按关注 一起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