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养的孩子、长大远嫁,原生家庭的痛深入骨髓!

作者:鸽子医生 08-01阅读:290次

儿时的记忆中,妈妈对我而言,就是一个称谓。相对于我和父亲之间更融洽更亲密的父女关系,我与妈妈的关系是陌生和疏离的。

在那个年代,爸爸在外地学校工作,妈妈要在生产队挣工分,带着我已属不易。当弟弟出生后,妈妈就再也没有能力兼顾生产,和照顾我们姐弟俩个人了。迫于生计,没有办法的办法,只好把大一点儿的我送到姥姥家寄养。自然,我在姥姥家得到了无限的宠弱,如姥姥的幺女。姥姥用她祖辈的慈爱养育了我,让我更自由更随性,宛如一个小公主。小时候的我把姥姥家当成我的家,偶尔妈妈会来姥姥家看我,匆匆来匆匆走。寒暑假和过年时被接回家,感觉还没有熟悉,就又该走了。被寄养、远离妈妈的孩子,总是很受伤。小时候儿不敢表达,面对妈妈是怯怯的,用行为表示对妈妈的那种疏离。只有当妈妈给我钱时,才会和她交流几句,有钱花的日子是欢喜雀跃的。印象中我从小到大,手里从来就没有缺过钱,因为家境殷实,无形中对我的金钱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大了,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和妈妈的相处依旧,关系不温不火。那个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特别能干,也特别爱爸爸,为了支持爸爸的工作,她几乎挑起了我们全家的重担。家里面、田里面,包括后来做生意,妈妈骑着一个自行车,后面带几百斤的物品,一个壮男子推都推不动的,但妈妈几乎每天都要骑着它出行,骑行几十里地赶庙(集)会,挣一些钱贴补家用。妈妈回来,自己饿着肚子,却总是给我们带点儿好吃的。最喜欢的就是面包了,甜甜的、酥酥的。一直到现在,都特别喜欢吃那种老式面包,什么也不添加,原汁原味,是甜蜜的滋味,妈妈的味道!

妈妈身上具备中国女性优良的品质,贤淑、坚韧、勤劳、善良、慈爱、感情细腻而真挚。犹记得每年的秋收麦收季节,爸爸偶尔会回来帮忙,妈妈也总是心疼爸爸,让爸爸干最轻的活,重活自己来做,对我和弟弟更是疼爱有加,心里是知道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在忙碌,记得烈日下妈妈拉着整车的麦子的样子,满脸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掉,满面通红,吃力地弓着腰拉着车向前行车,我和弟弟在旁边推,那时的我,看在眼里,是如此的心疼。

妈妈倾尽所能,用自己的全部来支撑着我们这个家,让我们的日子过得相对富足,在村子里被众多的村民们艳羡。也正因为妈妈的勤劳能干,在80年代,家里面收入过万,是不多见的,这里面妈妈的功劳是巨大的。

妈妈年少时辍学,特别敬仰有学问的人,如她对有学问的爸爸的爱慕,那种心疼不言而喻。自然,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识。中学时的我贪玩,学习不好不坏,妈妈是知道当农民的苦的,所以她一直希望儿女能出人头地。可以说,我能考上学,如她说的吃上“商品粮”,有一部分是妈妈“哭出来”的。妈妈不会讲道理,但她总是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啐碎念般,每每说到动情处,她就会哭,我也会伤心。不忍心,也不愿妈妈为我操心,加把劲努力吧!还好,“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如妈妈所愿,我考上了学,有了自己的一份工作,却远离了家。多年以后,还是不能够接受,心中有怨大于爱,自然选择远离。

工作结婚后,经历一些事情,和妈妈的关系慢慢的亲近起来;感情升温,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在月子里,妈妈寸步不离地照顾我,接下来,在养育孩子的艰难历程中,渐渐体会妈妈当年的不容易和迫不得已,那有妈妈不爱自己孩子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选择把我寄养在姥姥家是怎样的痛。在那个当下,妈妈已是拼尽了全力!意识层面,自己知道也特别想修复这一段母女关系,希望它更加的畅通,幸福快乐。但每每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还是会触动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女孩,总会把母女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甚至会两两俱伤。这也许就是我最初学习心理学的动机所在,在学习中,慢慢疗愈,和母亲有了多的交流和亲密接触,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敢于表达,真情流露。当我与妈妈戏说小时候的事儿,我是如此的受伤,已是风轻云淡时,妈妈依然泪流满面,这时候我会抱着妈妈,轻轻地安慰,告诉她我现在越来越好,我和妈妈的链接在建立并越来越畅通。年少时的经历,已成为我宝贵的财富。

一个人会被过去所影响,却不会被过去所决定!现在的我,最终和妈妈和解了!与妈妈和解是我转身面对、接受、改变、成长,是自已今生最重要的功课。一切的过往都是有意义的。越来越多的时间回家,每每回去,妈妈就会在厨房里忙碌,我要伸手帮忙,妈妈总是不让。常说的一句话:“不图吃,不图喝,就图在娘家歇歇脚。”家是避风港,是栖息地。妈妈就是家,妈妈就是给予我生命的那个人,有妈在就有家。就是现在,有一个念头,我要打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这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