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给孩子买房子?这位妈妈的一封信刷爆朋友圈 | 特别关注

作者:中国教育报 08-02阅读:1883次

近日,有一张图片在朋友圈里刷屏,该图是一位杭州的妈妈写给儿子的一封手写信,信中的焦点是“房子”。

从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6岁的儿子以找女朋友、房价上涨为理由,希望爸妈帮助他买一套房子,妈妈写了一封信表明了父母内心的想法,拒绝了儿子的请求。

这则新闻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原文如下:

亲爱的儿子:

有些话我不知道怎么开口,就选择了用最原始的方法跟你说说妈的心里话。

从你出生到现在,你26岁,这26年,妈妈一直都很幸福。你的降临,给妈妈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最近,我们之间好像出现了一些问题。

你说你身边的人都买了房,你说你后面找女朋友需要一套房,你说现在房价一直在涨,亚运会前肯定不会亏,于是你告诉妈妈说你想在萧山城区买套房。

可是,在我看来,26岁的你需要独自承担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小时候的你一样,只要哭一下,说一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我看来,你还是赖在我们的怀里,像个孩子一样。

妈妈为什么拒绝你,妈妈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你终归要自己飞翔的,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永远顶在前面的那个。

妈妈希望,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无论是房子,还是梦想,你终究是要一个人走向未知的未来。

你的妈妈

2018年7月25日

要不要给孩子买房子?这两封信刷屏了

细细品味这封信,会发现信里这位妈妈说的一些话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在信中,孩子想要父母帮他买套房,而在妈妈看来,房子如同自己的未来,需要自己去争取。孩子应该独立,而不是一味地求助于家长。

无独有偶,最近南京市的一位妈妈也曾写过题为《孩子,我不该这样爱你 》的公开信,同样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在信的开头,这位妈妈也抛出了同一个问题:该不该帮儿子买房。

买房一直都是热门的话题,不少父母也都觉得帮衬着孩子也是情理之中。而上述新闻中的两位妈妈都认为孩子应该学会独立,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这两封信,在网络上引起不少人的参与讨论。

网友观点不一,引发热议

对这件事情的讨论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网友观点碰撞,各有各的道理:

@疏影横斜水清浅-yue:道理都明白,然而道理在房价面前是浮云,现实是残酷的。

@穿着拖鞋去骑白羊哦:这妈妈字真的漂亮!可是最起码帮衬孩子点,否则他得多拼命才行啊。

@风行:为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生活得安稳幸福,如果自己有余力帮忙还是会帮的。

@烟花易冷:多数父母帮孩子买房,最主要的原因是比起刚毕业、初入职场的孩子,他们相对有能力有积蓄。另外,孩子没有了买房的压力,就可以腾出手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但如果父母的帮衬,孩子们的生活压力会小很多。

@吴沁歌:我们身边的很多父母把自己多年积蓄几乎全部贡献在给孩子买房还贷上,最后还要带孙子孙女,牺牲了很多自己的生活。

@有识之士:自己的子女,刚刚大学毕业,就帮他们买房子,用这个方式帮助子女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你帮他们在一个地方,买一个房子,限制了他们以后的迁徙或者是自己到更喜欢的地方去生活,找工作的选择空间也被压缩了。

@我是Vicky: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竭力完成他们的“使命”,从培养一个孩子,资助孩子上大学,到肩负着子女购房、结婚与照顾孙子的任务。各人有各人的人生,把孩子抚养长大,教导成才后,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拼搏。

@快乐游客:我身边很多80后都是靠自己在杭州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没老可啃,也不忍心啃。反而在压力下的生活更有动力,更幸福哦。

@你看不到我评论:站在外人角度,我支持父母做法。

@Particular_dance:虽然我生了你,但是人生还是要自己走的,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为你披荆斩棘二十年,也需要你独立行走了。

@海鸥:当年轻人成家的时候,通过奋斗拼搏、脚踏实地买下的房子,会更加有意义。即使是通过按揭贷款买到的房子,有一定月供的压力,有利于年轻人的自立成长。

请送给孩子一双“能走路的脚”

关于要不要帮衬孩子买房子这件事,其实每个人所在的角度都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所在城市不同等等原因,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写信的母亲希望孩子独立、希望孩子能够勇于承担的良苦用心流淌在字里行间,也在社会上引发了一波有关“独立”的讨论。

有文章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正如“知心姐姐”卢勤所说,“与其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然而,让孩子拥有一双“能走路的脚”并非易事。

近日两则新闻引发人们关注:一位82岁的老母亲,儿子是某名校研究生,48岁了还不肯工作,母亲不仅要用微薄的生活费养活儿子,还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一位71岁的老母亲,儿子39岁未婚,老人家至今舍不得让儿子做一顿饭,无论儿子去哪里,都坚持带着电磁炉贴身陪伴、无微不至。

尽管在妈妈眼中还是“孩子”,可无论怎么看,这两位“孩子”年龄都不小了。按照常人观念,这个年龄的男人理应是家里的顶梁柱,上侍奉双亲、下照顾幼子,和妻子风雨同舟,在奋斗中收获幸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惑之年还甘居“孩子”的位置,或主动或被动地“享受”着本该颐养天年的老母亲的照顾呢?

当然,上面说的这两个新闻都是极端个案,但此类问题在生活也算是比较常见,以下这样的场面相信您一定不会陌生,比如,孩子都上小学了,家长还追在身后喂饭;都上中学了,还帮着整理文具、背书包;都上大学了,还不让孩子洗筷子刷碗;都结婚成家了,还上门料理家务、收拾房间;终于,孩子也有孩子了,老人反而成了看孩子的“主力”,不少年轻父母还心安理得……因为“孩子”依然还是“孩子”,依旧不会“走路”,并没有因为成为父母就变成了“大人”。

请告诉孩子,学会独立,比成绩更重要

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2015年12月22日,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有七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写作业”;部分父母缺乏对孩子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培养。

有教育专家表示,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方式有很多,或者让他们倾听我们的感受,或者邀请他们与我们一起来解决事情。鼓励孩子为自己的小事情负责是观念的更新,试着将小事情交给孩子,并在想干涉或者帮助孩子的时候思考一下:我一定要插手吗,有没有其他办法让孩子自己解决。

真正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把他视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该放手时就放手。有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习惯于事事包办,等孩子长大成人,又要求他像同龄人一样担起家庭、社会责任,孩子做不到,就恨铁不成钢。父母们必须认识到,能力只能在一次次锻炼中增长,这好比一只从不让它飞的小鸟,长大后突然被推出鸟巢让它翱翔天空,怎么可能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本能地尝试一些事,比如自己穿衣洗漱、帮大人扫地倒垃圾。只要孩子能自己做的,就别越俎代庖。过度帮助、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不但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更是用行动告诉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在榆林学院心理学教授贺佩蓉看来,所有习惯的养成都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想参与时我们不让参与,我们想他参与时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参与;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有想参与任何活动的时候,我们就鼓励他做,给他正确示范,让他尝试去做,我们也学会放手,孩子良好的习惯渐渐就养成了,自然就独立了。

担忧不应该成为过度保护的理由,恐惧也不应该成为牵绊孩子独立的枷锁。有很多时候家长害怕孩子落后于人,便把暑假当作是“大补”的最佳时机,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特长班等课程。

事实上,家长不应该为孩子限制太多条条框框,为他们规划越多的未来,而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从小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练就生存的本领,让孩子去选择去发掘爱好和天赋,这样,哪怕有一天他远走高飞,家长们心中也只会有欣喜而没有担忧,因为,家长已经给了孩子一双“能走路的脚”。

实习编辑 | 侯彩霞

参考文章 |

腾讯新闻《中国式父母:被子女“捆绑” 既要买房又要带娃》

道客巴巴《父母给孩子买房很正常》

人民日报《给孩子一双“能走路的脚”》